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科学家精神之六: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精选

已有 7389 次阅读 2023-6-10 11:11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科学家要言传身教,发扬学术民主,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一,华罗庚培养人才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华罗庚先生就重视培养提携年轻人才。为了祖国科学事业的进步,他不顾个人名利,对人才兼容并蓄,无门户之见,不遗余力地培养了一批顶尖人才,如陈景润(厦门大学)、王元(浙江大学)、陆启铿(中山大学)、万哲先(西南联合大学入学+清华大学毕业)、潘承洞(北京大学毕业后去山东大学工作直到成为校长)、龚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是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培养的六大弟子,都是在他的直接指导下成为世界知名数学家的。在管理科学领域,华罗庚先生也培养了大量中坚力量,如陈德泉、计雷、徐伟宣、李之杰等。

人有两个肩膀,我要让双肩都发挥作用。一肩挑起‘送货上门’的担子,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送到工农群众中去;一肩当做‘人梯’,让年轻一代搭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的更高一层山峰,然后让青年们放下绳子,拉我上去再做人梯。

二,王选提拔年轻人

“看到年轻人出彩”是王选最高兴的事。他曾得意地说:“我的学生会在很多方面超过我,但是唯有‘爱才如命’方面恐怕难以超过我。”

王选认为,要培养和吸引人才,就要把年轻人推到“最前沿的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让其充分发挥才干。他鼓励年轻人“异想天开”,不迷信权威,放手让他们在一个个重大项目上担当重任,并告诫他们:“不能把获奖、发文章作为目标,而应有持续奋斗、不断创新,最终使高技术产品在市场上雄踞榜首的决心”。为支持年轻人研究,他还专门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

对年轻人,王选“如慈父般温暖”,不仅为他们创造有利的研究环境,在生活中的关心也润泽无声。一有时间,他就到各机房串门,和大家聊天,了解每个人的爱好特长、家庭情况等;经常自己出钱给他们买食品和营养品;悄悄地为他们解决配偶调动、职称晋升等问题,还集资购房为大家改善住宿条件。

不遗余力的提携、支持和鼓励,极大激发了年轻人的创造才能,一系列新成果纷纷涌现,一批技术骨干也迅速成长起来。

三,袁隆平后继有人

袁隆平特别注重人才的培养,以确保杂交水稻研究后继有人。他在申报奖项时,总是把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后,把合作者的名字写在前面;他为了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长远发展,将一个个助手和学生送往国外深造;他为了加快杂交水稻科技进步,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给他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的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农业科技奖励基金,奖励为杂交水稻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舍一己之私利,成大局之伟业,袁隆平的胸襟和品德令人肃然起敬。

四,李小文有教无类

在教育学生方面,李小文院士有很多令人佩服的理念,有人问他喜欢教什么样的学生,李小文说:“愿意学的,我都能教,有教无类嘛!”李小文院士看来,自己和学生是朋友关系,学术应该是自由包容的,他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他希望自己的课堂是一个思想碰撞的课堂。哪怕是学生和他当堂吵起来,李小文也不会发火,在他看来,年轻学子敢于提出问题,才是真正做学问的态度。

老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艰苦奋斗、精诚报国的优秀品质,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情怀,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的自觉,着力攻克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的行动,带给我们攻坚克难的无穷精神力量。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483-1391240.html

上一篇:科学家精神之五: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下一篇:为什么有的导师希望自己的硕士生读直博?

15 郑永军 檀成龙 刘全慧 王涛 崔锦华 杨正瓴 史晓雷 邝宏达 吴斌 孙学军 逄焕东 Medjaden美捷登 郑强 张利华 stayH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