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jun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junwei

博文

学术哲学的邀请(8)——学术上的“自设牢笼”

已有 1962 次阅读 2020-10-12 22:38 |个人分类:应如室|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哲学的产生是否根植于我们存在的一个简单假设:我们每个人都被困在自我中心的学术困境,这一困境对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及与他人的关系设置了一定的限制,这一困境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克服这种根深蒂固的情况?如果真的话,怎么去克服?如何避免自我中心的错觉?避免形成以偏概全的视角?对缜密思考来说,理解自我中心的学术困境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前提。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学术世界观,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思维和意识。学术世界观是一个或多或少一致的、包罗万象的参考框架,我们通过它去理解世界;它是一种主观的尝试和体验,以便给我们的整体体验提供统一性和连贯性。我们或许无法容忍过多的学术碎片化,我们必须尝试着找到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结构,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多数体验都协调起来。

学术哲学的目的之一是帮助个体树立一种实用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感知和体验的线团还有待被编织成一幅和谐的国画。我们的经验合集或许是一个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矛盾的大杂烩,就像很多磁铁一样,相互之间既相吸,又相斥。

理想的学术世界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务实的现实性、个体的满足感,但事实上,每个人的学术世界观都具有独特的属性,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自身学术经历的产物。这种产物或许开始是点状、然后是线状,当然也许会停滞在线状这一单维层面。之所以称为“学术世界观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因为随着视野的拓展,认知的提升,这种产物会形成面状,再到球状或者立体状。这种产物的“体验线团”才会缓缓舒张开来,形成“点——线——面——体”的全息展现。

从学术的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会处在不同的世界:真实的世界、虚拟的世界、物质运动的世界、主观经验的世界、自我体验的世界、体验自我的世界、外在的世界……,我们可能会身处其中,却全然无知。我也一直在反思,是否在学术研究中出现客体化、物化和人格化。客体化意味着使外在化,赋予现实一个主观性质,虚假归因,将一些性质安插在一个对象上,而这个对象并没有这一性质。物化是指把一个抽象概念或理念当成具体的或物质的存在。人格化是指把无生命的物体或者抽象物视作像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https://m.sciencenet.cn/blog-541012-1254134.html

上一篇:学术哲学的邀请(7)——雨夜彷徨
下一篇:学术哲学的邀请(9)——学思故学在

2 马德义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