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jun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junwei

博文

学术哲学的邀请(15)——感知到质性研究中的灵智存在吗?

已有 1897 次阅读 2020-11-15 18:07 |个人分类:应如室|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人的心灵极具创张力,可以理解为顿悟、觉悟或者开窍的灵敏程度,这叫做灵商,即心灵智力、心灵智商。在尝试理解我们生活其中的环境—体验时,心灵被证明是一个多才多艺、具有创造力的仪器。它把现实世界中的事件转化成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使用的经验,心灵并非白板一块。

我们现在已对知识的一般性质有了清晰的认知,人类的知识是由心灵从感官的原材料中逐渐创建的集合体,它是一系列按照比例缩小的地图,我们用它来在与原物大小一样的现实世界中寻找我们的探究之路。

灵商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对现实体验的抽象,抽象是心灵的包裹,使我们能够处理经验中无限多的细节。抽象用来指代具有某些共同特征、被认为是同一种类的所有对象。同一种类中对象的数量范围,可以从两个到无穷多。抽象可以从概念化层面上被创建出来,随着概念化的广度和深度的探索,每一个更高概念的抽象层面上,范畴具有的共同特性越来越少。

虽然构建抽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探究过程,实际上,它是组织我们关于对象/事件/体验/现实的知识的第一步,但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某些固有的严重问题。在高层次的抽象中,我们往往倾向于把一些具有相同特征的对象组成一组,我们的抽象可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们根本无从了解它们。我们会陷入我们使用熟悉的抽象这一习惯中,使用我们熟悉的属性/术语/维度/来进行界定,而这种界定必然会带来局限性和认知偏差,我们或许没有认识到这种抽象的内在是多么空洞。这也是我试图或者尝试走出的困境,尝试采用不同方法的混合或者融合,规避这种抽象的空洞感和违和感。

之前,我们从材料出发,沿着“抽象”或者“归纳”的梯子往上爬,现在,我在和杨志磊交流的时候,转换了思路,当爬到“抽象”梯子的最高处时,我沿着“抽象或归纳”的梯子往下移动,走进现实中的具体对象,我们正在谈论的事物才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我试图审视一下“抽象”梯子的最高层是否立足于“梯子腿”——现实世界,看看在逻辑上是否一脉相承,这就是我和杨志磊在扎根理论编码时候想到的“编码还原”。我们既可以沿着“梯子”爬上去,又可以沿着“梯子”爬下来。当然,可以沿着“梯子”爬上去,不通过“梯子”下来,例如可以通过飞机、楼梯、索道等下来,但是这又另当别论了。

个体在抽象阶梯上爬得越高,他对材料的把握会越来越剥离,甚至会产生歧义,在高级抽象阶梯上,我们可以以一种最熟悉的方式,带着明显模糊、张力、包容的含义,方便地交流。我们要避免没有脚踏实地,避免经常围绕着空洞干瘪的词语打转,自己追逐自己,不知道这或许是在制造毫无意义的事物。

灵商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吸收信息,可以给抽象进行分类并贴上标签。往往依据先验经验,我们对所面临的事物或对象按照我们对其的经验进行归类,因此,分类中应该是具有反身性的,它们告诉我们关于进行分类的人的信息,它们会告诉分类者的经验。至于分类的对象,它们则很少或根本不会告诉我们什么,分类或许从未告诉我们分类对象实际上是什么。分类是实用的,它们是实用的指南,它们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去思考对象,如何对待它们,如何使用它们,如何谈论它们。我们给对象分类,只要这一分类用起来很顺手,我们就会一直用下去,当它不在起作用后,我们就会对其重新分类,这是就有时间、空间和内容等多维度的,也为我们的知识和分类提供了开拓性的路径和可能性。

了解了这些灵商背后的思维过程,即分类和贴标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不进行批判思考的思考者,往往都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他的分类会告诉他对象实际上是什么样的,名字天生就与它们所代表的对象联系在一起,其实这只是一种普遍的假设。分类和标签只是我们处理材料的一种手段,用来组织所搜集的信息,用来组织我们如何思考它们及与它们打交道的线索。

我们的灵商在准确感知现实的方式上有一个习惯:将现实切成片段的倾向。例如,我们将时间分成片段:秒、分、小时、天、周、月、季、年等。其实,时间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不存在休息、节律或周期,是我们创造了计量连续时间的单位,我们可以用习惯的“长度”去思考时间,然后给这些单位贴上标签,就可以用时间单位去进行思考了。关于空间和空间里的对象,也同样是这样的。这些单位是由我们创造出来帮助我们将环境拆分到可供我们使用的地步,有了它们,我们就能一次设想少量的现实。

这种思考的背后,让我们尝试着摆脱单维的、平面的、静态地去审视、体验和组织我们的经验,我们尝试着多维、多元、空间立体地去探究世界和材料,包括抽象、分类、标签,并通过“抽象——还原”的往复迭代来试图避免逻辑上出现问题。或许,现实是千变万化的,无休止的移动的,想要知道真正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需要避免囿于先验经验,不断突破,不断感悟和体验。



https://m.sciencenet.cn/blog-541012-1258479.html

上一篇:2020天津市中文信息学会学术年会会议
下一篇:科研时代9.0-学术特立独行与学术赋能

5 刘炜 范振英 宁利中 张坤 唐小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