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jun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junwei

博文

学术哲学的邀请—忽闻岸上踏歌声 精选

已有 4143 次阅读 2022-4-30 02:04 |个人分类:应如室|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哲学的邀请(46)—忽闻岸上踏歌声

最近有些忙,幸得一位尊敬的志趣相投的朋友鼓励,就像给我的时钟按下了快捷键。这些零零散散的豆腐块更似我学术上的“小窗幽记”,只为怡情,不似著书立说。这个情,学术之情、人文之情、志趣之情、人生之情、立命之情,更恰若一种自我追求,我在想一种学术的追求也是一种人生的历练和追求,这种追求无关风月,更是一种心灵的拷问,一种源自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生命意义的求索,这只是我的想法,无需左右他人。

所以,当下,摆脱了职称的束缚,我更加可以自由地去探索学术的“理想国”,回归生命的体验,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我无需从七十去开启这个阶段了,为时当下,即可“从心所欲而逾矩”,之所以去除“不”,是为了突破自我局限,突破“学术茧房”。

对于学术的这种“逾矩”,不是轻薄、不是鲁莽,是“不求闻达于诸侯”,更是一种“自我发心”,一种学术的“菩提心”,更似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对于自己的学术观点既倍加珍惜,又允许他人的质疑,在倾听他人的质疑时,我才能学到东西。这就需要学术知识的共鸣,这种知识共鸣是双向互动的,既可以感知对方质疑中的火花,又可以扪心自问,发觉自己学术观点的不足。而他者的质疑远比自我观点更富有启发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对话,而作为学者,需要在这种学术对话中,寻求学术的张力和理论、观点的基础,而这种对话恰恰驱使我去修葺我的理论和观点,而且观点理论的成熟又会得益于这种社会建构,同样,这种社会建构会扩充自我的学术胸襟和学术眼界。

我乐见这种交流,这种异质性知识和观点的交流,虽然本身或许尴尬或不适。这种交流会使我更加专注于所做的事情,这种质疑帮助我了解所说的话,所阐述的观点,这种学术批判的背后是指出我观点的不足,这种批评者是我学术的朋友。我乐见其成,在这种循环往复的质疑中,完善自我学术的观点,成熟自我的学术体系,扩容自我的学术胸襟。了解观点的隔阂,去除观点的隔阂,回归学术的本质,不受狭隘的学术想象理性的束缚,形成学术的活力和张力。

学术不只透过批判,也能沟通生命的体验、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不同学科的人交流而跨越自然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的隔阂,多元学术意识的共生已经是一种现实,这是我不委身于任何一个哲学范式的体验和感悟。希望这种体验和个感悟让没有这种体验和感悟的学术启航者可以咀嚼。

当我们在各种研究范式束缚的世界中蹒跚而行,我更想拾级而上,去纵览这自由奔放的学术生命力,这是一种礼物,更是一种指引。我不想再靠范式、不靠那曾让学人以为自己知道何去何从的旧有范式下,尽力去解决学术生涯中挑战。如果我愿意敞开自我,敞开心扉,振奋学术好奇心,那么这些将会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学术基因、学术气质、学术涵养、学术谈吐、学术胸襟中,也可以显露在学术生活、学术文字、学术作品中。



https://m.sciencenet.cn/blog-541012-1336291.html

上一篇:学术哲学的邀请—学术思想是无法量化的
下一篇:学术哲学的邀请—不知愁墨几许笔

12 晏成和 王飞 李宏翰 张晓良 谢钢 王启云 马鸣 刘钢 王福明 陆仲绩 刘秀梅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