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ojunw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ojunwei

博文

姚伟团队选择学生及团队培养情况说明

已有 1992 次阅读 2022-7-6 13:30 |个人分类:应如室|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本文件是我们团队学生双选的情况说明,肯定有不妥不足之处,

恳请大家多多指正,便于及时修改、完善和提升,不胜感谢!*

姚伟团队选择学生及团队培养情况说明

(第二版 2022.7.6

第一版 2021.9.9

一、说明:

1. 三个文档—三位体系)学生必须提交三个文档:

   ①硕士毕业论文;

   ②小论文(CSSCI);

   ③硕士期间个人活动全程记录(文件名:研究生阶段全记录:姓名+学号)(伴随2.5年的整个过程全部写在这一个文档里面)

2. 入学前及选导师阶段,选择学生的要求)新生入学前,需要在开学之后提交研究计划和小论文提纲,假如提交论文初稿更佳(这是硬实力),以后选择学生情况依据这个标准,这样透明公开,作为以后选择学生的要求

3. 入学后不读博的-研一三周汇报、研二月汇报-期末总结汇报),研一每三周书面结合组会汇报研究情况,而每三周的汇报全部放在个人的研究生阶段全记录中,研二采用书面结合组会月汇报,汇报全部放在研究生阶段全记录中,时间长度为2年,每学期期末做一次期末总结汇报,也写入本文档中(研究生阶段全记录);发送至:y_wenxi@126.com,培养记录和积累的习惯。

4. 入学后读博的-研一周汇报、研二月汇报-期末总结汇报),研一每周书面汇报研究情况,而每周的汇报全部放在个人的研究生阶段全记录中,研二采用书面及组会月汇报,汇报全部放在研究生阶段全记录中,时间长度为2年,每学期期末做一次期末总结汇报,也写入本文档中(研究生阶段全记录);发送至:y_wenxi@126.com,培养记录和积累的习惯。

5. 入学后—讲座)团队内部拟定每学期每个学生进行至少一次学术讲座,面向全国进行,包括在天科学社进行。

6. 入学后-时间规划-毕业后工作的),2.5年的时间规划,第一年用来发表CSSCI期刊论文一篇,第二年完成硕士论文成稿(即完成查重和修改),第三年(最后半年)找工作

7. 专为明确读博的同学设定(声明:读博是自愿的,绝非强求)!(入学后—时间规划-读博的),2.5年全程继续论文写作SSCISCICSSCI,至少3篇),第二年完成硕士论文成稿(即完成查重和修改),第二、三年联系导师,提交材料包括第一条的三个文档。毕业之前,小论文仍继续写作,直至加入博士导师团队,开始博士科研工作。

二、经费

8. 入学后—经费),凡是和学习、科研有关的费用,由团队报销和承担;

9. 入学后—劳务费),为课题组报销及其他劳务活动,有劳务费支付;

10. 发表相应的论文,有相应的奖励,但是只限于SSCISCICSSCI论文的奖励,其他级别期刊不奖励亦不发表。

三、门槛

11. 精英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郑重说明的是:比肩985高校硕士研究生,团队要求明显高于研究生院及学院的要求及门槛

12. 论文发表要求:本团队只限于发表SSCISCICSSCI来源期刊目录,其他级别不发表。中文论文的查重率明确要求CNKI查重且10%以下。

13. 不读博的同学,小论文发表必须通过导师,且由导师来进行相关操作和处理。读博的同学,为了培养其发表能力,在导师指导和监督下,进行论文发表的相关操作,但是绝不能发北核和普刊。

14. 硕士毕业论文明确要求查重率必须CNKI查重且10%以下。

三、能力培养

15. 进行团队品牌建设,增加团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提升团队的知名度,增加学术话语权和学术知名度;

16. 宁缺毋滥,培养精英式硕士研究生,比肩985高校,培养研究生全方位立体化素养,包括但不限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17. 本团队制定此文件的初衷是为培养博士积累智力资本和经验。

18. 未尽事宜,尽可磋商。

 

                                      起草人:姚伟

                     第二版 202275

                                    第一版 202199

团队介绍:

本团队鼓励通过社会知识资本和社会智力资本增进知识生态研究主题、方法、学科观点、假设、情境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和生态化。多元化和生态化应成为研究愿景和使命的核心部分,而学术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应成为负责任的知识生态研究的核心目标。 

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知识生态、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科学、竞争情报、企业信息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科研方向涉及知识动员、知识服务、大数据分析及处理等,也关注研究方法的本土化应用及开发,包括质性研究、扎根理论及混合研究方法等,始终秉承“哲学+理论+方法+技术+数据”的立体化及体系化学科思想和学术价值观,以“瞄准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服务中国发展重大需求”为宗旨展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知识生态研究中心 透明版.png



https://m.sciencenet.cn/blog-541012-1346104.html

上一篇:学术哲学的邀请—学术的着相
下一篇:学术哲学的邀请—学术之境随心变

3 孟利军 郑强 tangpingx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