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哲学的邀请(56)—月破云来思弄影
今夕月光破云而出,映照着窗台上花儿婆娑的身影。今夜已然立秋,晚上尤其凉爽,看着窗外月亮破云而出,我在想假如拥有跨学科、跨地域、学术圈子和生命体验的共同问题意识,通过解构的、碎片化的研究,辩证地塑造把握学术系统或者整体的问题意识,这是不是我们这一代学人需要直面的沉重的问题。正如,真正有价值的理论和思想,其学术影响应是跨学科的,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某个领域。
如果某个学术只是一群本地人在那里研究,而缺乏对外沟通和交流,那会成为学术重镇吗?学术需要生态,需要土壤,需要环境,需要养学术之气。构建本土化的学术体系,需要内在的脉络和内在动力,更需要对外交流的魄力和耐力。如果没有把学问做到一流的初衷,那如何成为学术文化的载体或者学术精神符号?而这种学术文化之中,必然形成或者可以体验学术创作的心旷神怡。
诚然,学术研究中有各种学术和社会的规范,在更深层意义上,或许好的学者不仅仅遵守外在的道德和社会规范,更在探索中感受到学术创作的魅力。在承受各种外力作用下而寒窗苦读,月影相伴,更懂得倾听和尊重自己的学术心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创作不是源于外在的束缚,或许更是源于内心的渴望和召唤,或者人生的一种抉择。
在学者的学术生命中,伴随着愉悦体验的学术创作,更应听到独立的心声和孤独的思索,或许学术精神贵族更有动力参与学术,这一部分人无需外力驱使,更无需行政督促,亦会疾驰前行。他们自己会为自己营造自由探索的氛围,养成独立思考的学术思维,而且不能获得共鸣的时候只是莞尔一笑,却丝毫不迟疑。学术思维的本质或许是每个人学术体验的不断积累中,完成自我修行与知识创造。或许,学术就是反常识的,正如月亮一般, 是需要“破云”而出的,是需要摆脱束缚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4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