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焱
从孙思邈的“大医习业”看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
2021-9-12 20:54
阅读:6937

从孙思邈的“大医习业”看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

张焱

  长春中医药大学院基础医学院 (吉林 长春,130117

 

摘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列“大医习业”,指出学医者首先应该懂得怎样“习业”,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拥有一定的学医基础,进而才能达到“大医精诚”。并精要地阐发了医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指出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和途径,这对于指导我们今天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孙思邈;中医人才;知识结构

在中医界,有许多人士认为: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了著名的医论“大医精诚”。其实,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的是“大医习业”,其次,才是“大医精诚”。只有首先懂得怎样“习业”,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初步拥有学医的基础,才有可能达到“大医精诚”。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例》首列“大医习业第一”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医道者矣。”并指出“涉猎群书”的必要性,即“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孙思邈在这篇医论中,精要地阐发了医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指出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中医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重视中医经典著作和基础理论的学习,为临床实践打下扎实基础

1.1  习医者要刻苦学习,钻研以《内经》为核心的医学经典著作。提到中医经典,总会有人认为它太古老了,太深奥了,太过时了。甚至觉得现代人去学习几千年前的古人,太落后了。正是因为有些人(包括一些从事中医教育的人)不了解中医,才会有这种不明智而狭隘的认识。现在已经有学者明确提出:中医是东方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法,而且代表了未来医学的方向。

现行的《内经》教材,都是节选部分原文,常常断章取义,割裂原文的整体性,普遍存在着重《素问》而轻《灵枢》的现象。而且,各中医院校经典课程的学时数不断减少,使学习中医的人无法真正全面了解《内经》,致使学生不能全面掌握其中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更无从学以致用、行之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实践,需要强大而精深的中医理论支撑。没有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作指导,在复杂多变的临证实践中就会如盲人夜行,危机四伏,束手无策。《内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学家和不少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说,基本上都是从《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经》中医学理论的创见和完整性,在当时是无可比拟的,直到现在,中医方面带有根本性的医学观点,基本上还未超出《内经》的范畴。假如把中医比作一棵大树,《内经》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只有根底深厚,才能够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1.2  系统学习仲景学说及本草学方面的临床基础理论知识。《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机(字仲景)在继承了《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典籍的基本理论上,编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全书共16卷,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创立了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方法,从而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密切地结合起来,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日益完善。现行的仲景学说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分,是中医临床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

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神农本草经》成书以来,药物方面的成就不断发展。自古“医药不分家”,习医者必须熟知常用药物的性味功用、有毒无毒、优劣精粗,乃至药物的炮制、贮藏、煎服、禁忌等,为临证论治方药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浏览诸家方书以吸取前人经验。在广泛浏览古今历代著名医家方书的基础上,学习方剂的组方原则,并掌握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等配伍方法。对于前人的应用经验,做到灵活地、有选择性地吸收运用,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自汉至今,中医方书可谓汗牛充栋,除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之外,还有《普济方》、《圣惠方》、《局方》等。金元至明清时期,许多著名医家的著作也是理法方药俱全,颇多经验之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高等中医专业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有选择性地向学生介绍必读的古医籍,指导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研究论文等。

        2 旁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做到“于医道无所滞碍”

    要成为一名好医生,除了应该具备丰富医学知识外,还要涉猎群书,熟读诸子百家,乃至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等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科学理论,中医治病是中国古代承传下来的专业技术手段,中医理念是中国古代贤者的哲思,中医的思维模式是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通过对人与自然规律的探索,而得出的高明概括和总结。如果学医者文史知识匮乏,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一无所知,在学习中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医,也无法理解中医理论精深的内涵,更谈不上继承发扬中医了。因此,丰富中国古代的文史知识和哲学思想,是打开中医珍贵宝藏的钥匙。可以说,文、史、哲、医,四位一体,反映了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

        3 重视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医德

    一名好的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要读经史,懂得“仁义之道”,“有慈悲喜舍之德”,培养医者以救治病人为己任、淡薄名利、济世救人的人生观。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苍生大医”的理想境地,才能真正的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有益于中医的继承。

孙思邈关于医学教育的主张,是极其高明的,也是非常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尤其是要求医生在接受医学教育的同时,应当接受医德教育的观点,完全符合医学伦理学的要求,值得我们中医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孙真人千金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4.

[2]赵健雄,郭志博极医源的孙思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15.

[3]李今庸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00,(07).1-2.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55503-130391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