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contro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encontrol

博文

一名高校学者一年应该发表多少篇论文? 精选

已有 20563 次阅读 2019-2-6 18:0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一名高校学者一年应该发表多少篇论文?

(长安大学 徐志刚 2019.2.6) 

最近上ResearchGate,发现小伙伴们的RG点值都在不停的增长,经常是头一天刚给学生布置研究思路,第二天就发现有类似的论文在ResearchGate上线发表了。明显地感觉当前可以发表SCI论文的杂志越来越多了,单单本人所在的智能交通领域,就有知名杂志就有30多本,包括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F系列,IEEE ITS/ITSM/VTM/VT,Transportmetrica系列等等,再加上各种中文期刊和国际会议,就更加举不胜举了。作为一个专业学者只要是认真地完成的一篇论文,如果不存在抄袭或者巨大漏洞,通过修修改改,总可以找到发表地方。

既然如今SCI没有以前那么难发了,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一个高校学者一年应该发表多少篇论文呢?注意我这里限制的是高校学者,不是科学院或者研究所专门从事科研的学者。高校学者除了发表论文之外,还有繁重的教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任务。2018年,我连滚带爬,屁滚尿流,终于在各种正事和杂事的缝隙中挤出来一点时间,发表了2篇JCR一区SCI论文,赶在提交考核表之前,也全部检索,终于年终也分得了些许奖金,本想跟夫人得瑟一回,没想到夫人喝道,“你这个算个P,我们学校的XXX今年发了10几篇,奖金20多万。”她这番话一下子将我打回原形。心里想,难道这SCI也要变成大路货了吗?为何我老是赶不上趟啊。当我能发北大核心期刊时,大家都开始发中文EI,当我能发中文EI时,大家都开始发SCI,当我开始发SCI,人家开始讲分区,当我能发一区时,人家开始发ESI,并像发中文核心一样发SCI。唉,人比人,气死人。

曾经跟一个美国计算机顶尖高校的年青教授聊过,问他一年发多少篇论文,他说如果不算跟别的教授合作的论文,他一年就发1~2篇自己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论文。他说他写一篇满意的论文从构思到发表,至少需要500小时。他需要开会并看很多文献才能获得灵感,然后构思实验,做完仿真,只有效果很好,他才会动笔开始写,然后是1个月暗无天日的写写写,经常是躲在咖啡厅或者图书馆,一写就是4-5个小时,这个时候最怕见到熟人或者电话,害怕思路被打断。写完之后,跟学生或者朋友讨论讨论,补充一些实验,继续修改直到让论文看上去很完美。然后放上一两周,再读一篇,修改一些语言或者拼写错误,最后在一个心情好的时候投稿。接下来就是放松一段时间,等审稿意见回来,认真写Response Letter,直至最终发表。这样一篇高质量论文写下来,最少需要500小时,如果遇到较真的审稿人,这个时间还会更长。因此如果一年发2篇高质量论文,至少要花1000个小时,拿这一年就很辛苦了,每天都要投入高度集中的3-4小时的时间。

有时论文产量还与学者性格有关,有些学者喜欢小步快跑,喜欢研究一些相对容易的小问题,一路沿着一个大方向发着,积累到一个阶段后,偶尔也能发1-2篇高质量的。有些学者则喜欢憋大招,像数学家张益唐一样,语不惊人誓不休,博士毕业直到快60岁就没发什么小论文,他不喜欢研究小问题,甚至对小问题有些鄙视,认为这些问题迟早会一般的人解决的,而大问题需要天才来解决。但无论何种性格的学者,一年发表3-4篇自己满意的论文,应该是顶了天了,至于发8-10篇,其质量可想而知,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当前论文产量还与学科和学者之间的过度竞争有很大关系。在当前世界大学排名盛行的今日,全世界的大学都面临通过提升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提升排名的压力,于是将这种压力转嫁给广大学者。听香港中文大学王毅翔教授说,很多亚裔和中东学者在美国拿到教职后拼命发论文,完全是为了拿到绿卡,留下并生存下来。国内这近五年如井喷似的SCI发文量,也得益于各个学校为了应对各类评估而制定的奖励机制,很多高校都设定了价目表,ESI多少钱,中科院一区多少钱,业内顶刊多少钱......,很多年青学者终于找到首付购房款的稳定来源,拼命地发起来,而且一般晋升期限越近或生存压力越大,论文产量越高。在这种重压之下,一些实验类的学科,可能出的论文就相对要快一些。但一些纯理论的学科,像数学、理论物理、经济学等学科的学者只能望文兴叹了。

我们又回到了问题的源本上面,到底发表论文是为了什么?A.为了评职称;B.为了生存;C.为了改善生活;D.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E.为了项目申请/结题;F.为了给人类知识库添砖加瓦。在考试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正确答案是F。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以A-E进行执行,现实就是如此具有讽刺意味。仅仅天朝是这样吗?我看也未必,2017年全球发表SCI论文近200万篇,但像爱因斯坦相对论那样的旷世宏文却为何不再出现了呢?信息革命以来,人类陷入到工程应用的叶子节点创新后,再无法抽身开辟新的根节点创新了。我所熟悉的交通工程学科的两大理论基石:1)交通流理论;2)动态交通流分配;都未脱离经典牛顿力学的理论范畴,而当前交通工程顶级期刊上90%以上理论性的论文都还是在这两个领域打转,大都未跳出60-70年代交通学科先贤们创建的理论框架,那时候真是大师辈出,星辰璀璨的时代,(Herman,Gazis,Daganzo,Newell,SHEFFI)很多都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或因一篇论文或一次演讲创建了一个学科分支。而当前人类99.9%的科技工作都是在做用计算机数值模拟大自然的事情,人类一遍一遍地惊讶于上帝造物的精妙之处。水是如何结成冰的?水滴落在地面上是如何四溅的?木棍是如何被折断的?羽毛在空中为何忽上忽下,最终落下?幽灵式交通拥堵波是如何产生的? 对这些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精确的数值模拟都是浩繁工程,人类还哪有精力腾出脑力去发现宇宙的新奥秘?当前的审稿体系,都是鼓励学者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如果有重大创新或者独辟蹊径,则难逃审稿人草率枪毙的厄运。

最后又回到了标题需要回答的问题。一名高校学者一年到底需要发表多少篇论文?的确我们有时因为评职称的压力、或者为了挣点奖金补贴家用,或者奉旨提升学校实力,发一些应景之作也未尝不可。但是高校学者多少需要一点儿情怀吧?多少需要创造一点价值,少制造一些垃圾吧?不然等我们行将入土时,看见自己写的paper除了产生了一些温室气体之外,毫无价值之时,我们是不是会悔恨入错行了呢?

1.jpg



https://m.sciencenet.cn/blog-556706-1160970.html

上一篇:高校科研工作者四十岁之后的人生规划
下一篇:我的祖父徐新民先生小传(序)

15 黄仁勇 陈凯敏 程帅 汪晓军 朱亮亮 王从彦 梁洪泽 元凯军 王澄海 李毅伟 李哲林 信忠保 冀杰 胡业生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