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科研突破:大道至简 精选

已有 11974 次阅读 2021-11-11 15:00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道至简”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大道至简是流传千年的中国四大智慧之一,可以理解为事物涉及的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非常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正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纵观科学史,若把科学家探索历程基于的逻辑精华浓缩为两字,那就是简单,即简单才是最好的逻辑。确实,简单性——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模型化——是科学家进行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始终坚守的一个科学传统。

伽利略对简单性原理钟爱有加,他认为“自然界总是习惯于使用最简单和最容易的手段行事。”于是,他仿照简单的匀速运动定义提出匀加速运动的概念。卢瑟福同样也具有简单性的世界观,他说:“我一直相信简单性,我自己就是一个简单的人。世界的简单性直接决定了知识的简单性。自然界一切物质都由最简单的粒子组成,粒子运动经过最简单的路径。” 于是,他靠简易自制的仪器做实验并采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发现了α粒子散射现象,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开拓了原子物理和核物理学的新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难怪爱因斯坦强调:“科学的东西都是简洁的,有的东西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它还不够科学。”

那么,为什么自然事物演变的本质规律是简单的呢?以我的看法,世界万物不管如何演变,其应遵循业已发现的基本物理学原理,如能量守恒原理和最小耗能原理,如此其演变不会乱来,而应遵循一定的规律;此外,主控其演变的参量通常较少。因此,其本质演变规律或能用简单的理论模型描述。譬如,从全球看地震们横冲直撞,似乎没有规律可言,但要从合理划分的地震区看,地震们按照基本的物理学原理照章行事,且标志性地震的演化符合简单的指数律。诚然,任何自然事物的演变不仅受自身物质属性的影响,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叠加到一起,往往使其演变呈现复杂的非线性行为——多变的现象。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当研究者抓住“宗”的时候,即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时候,会恍然大悟,察觉到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有章可循,体会到“大道至简”之妙。

遗憾的是,不少研究者在科研活动中喜欢复杂的东西,认为越是复杂、玄妙的东西,才是高深的东西,好像说这些才有层次,才能显示自己有学问;认为越是简单的,不可能正确而不屑一顾。长此以往,其离本质创新之道渐行渐远。

研究者如何在科研活动中运用大道至简的智慧呢?这个问题太深奥,我恐怕难以全面解答,只能抛砖引玉啦。其实,再难的事情从简单入手,循序渐进就可能取得突破乃至完全成功,不妨按照如下转化思维模式试试:

1)把复杂事物的演化过程,按照基本的物理学原理或力学原理,分解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子过程,分别予以揭示其机制,并考虑主控因素建模;然后根据不同子过程边界处的条件建立耦合模型,以打通全过程的联系。

2)复杂事物构成的系统涉及多个物体时,要选择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物体作为重点对象,先根据接触边界条件分析该对象的行为,再揭示该对象引发的系统整体响应行为。

3)基于严密的逻辑推理对复杂问题进行抽象处理,先假设某种已知的物质或结构的演变能近似模拟实际事物的演变,然后小心论证以一探究竟。

无疑,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研究者在追寻大道至简的征途上,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要跳出原来的条条框框,以独辟蹊径的思路开拓创新;还要善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抓住要害和根本,从而锤炼出少而精的本源。如此,才能突破科研僵局、做出卓越成果。这必然要求研究者以追求科学真理为己任,专注于解决真问题从而做出真学问;必然要求研究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必然要求研究者挺直脊梁,不为那些蜗角虚名而卑躬屈膝、迷失自我!

参考(略)

相关:

科研突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59527.html

为何简洁的理论模型通常靠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13207.html

以奥卡姆剃刀律指导科研进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94013.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5926-1311971.html

上一篇:博客访问量800万随感:我思故我在
下一篇:坚守“五心”才可能成就伟业

39 高友鹤 焦飞 檀成龙 卜令泽 郑永军 李文靖 武夷山 晏成和 周忠浩 信忠保 王涛 石晓燕 杨正瓴 黎永丽 汪育才 徐耀 胡大伟 徐长庆 刘闻铎 李毅伟 徐海波 赵凤光 毛善成 黄永义 胡泽春 柳林涛 曾杰 路鑫民 杨立坚 吴斌 谷云乐 孟佳 农绍庄 郝文涛 梁洪泽 赫荣乔 徐荣超 郁志勇 徐志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