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可笑的某些美国科学家们

已有 3760 次阅读 2012-1-14 08:57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美国科学家, 地震触发, 强降雨热带气旋事件

今天看到一篇报道《美国研究揭示新的地震触发机制》(见附件),俺以为聪明的美国人又发现了神马新大陆,认真读完,感觉美国的某些科学家们不懂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不懂时空关联性的基本常识,又在误导老百姓了。

报道说:在过去的50年里,共出现3次强降雨热带气旋事件,即MorakotHerbFlossie台风。在此之后的4年内,台湾山区发生了大地震。2009Morakot台风过后,便发生了2009年和2010年的里氏6.2级和6.4级的地震;1996Herb台风之后,紧接着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发生了6.2级和7.6级的地震;1969Flossie台风结束后,随即于1972年发生里氏6.2级地震。2010年海地7级地震发生在山区,而在此之前的一年半,海地25天内接连受到两次飓风和两个热带风暴的袭击。

质疑一:没有强降雨热带气旋事件,强震就不会发生了?假设上述事件与强震有关,那么在台湾发生的其它强震前都有这些事件吗?

质疑二:断层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是内营力(地幔对流),孕震系统处于临界状态时,外营力(如潮汐力)起触发作用。若将强降雨热带气旋事件视为外营力,1996Herb台风之后,紧接着分别于1998年和1999(集集地震,921)年发生了6.2级和7.6级的地震,正好说明该两次地震对应的孕震系统在1999年前距临界状态较远。否则,对一个处于临界状态的系统,外营力的触发作用不可能延迟如此长的时间。

我们对集集地震的孕育过程研究表明,1999920,该地震区内发生了ML6.3-6.7级标志性前震震群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后,孕震系统才达到了临界状态,7.6级地震才随之发生。

质疑三:强降雨热带气旋事件对震源体应力变化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远不及潮汐力的作用。

根据一些观测资料研究强震孕育机制时,不要把某些不靠谱的东东视为与某件事物的必然联系,需从时空关联性上严格论证。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有人向天上开了一枪,正好有颗流星下坠,如有人把开枪与流星事件联系起来,不觉得很好笑吗?

看来,在地震孕育机制研究方面,即使自命清高的某些美国科学家也会掉链子,如表演杂技的小丑般可笑。

 

附件:

以下引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8489.shtm

 

 

美国研究揭示新的地震触发机制

 

美国迈阿密大学罗塞斯蒂尔海洋与大气科学学院的一项开创性研究显示,热带气旋可能是引发地震的重要机制,包括2010年海地、台湾地震在内的许多地震都可能是由热带气旋(飓风和台风)引发的。

 

通过对台湾和海地震级≥6级的地震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上述两个地区的热带气旋灾害与地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时空关系即大地震都是在强降雨热带气旋季之后的4年内发生的。

 

在过去的50年里,共出现3次强降雨热带气旋事件,即MorakotHerbFlossie台风。在此之后的4年内,台湾山区发生了大地震。2009Morakot台风过后,便发生了2009年和2010年的里氏6.2级和6.4级的地震;1996Herb台风之后,紧接着分别于1998年和1999年发生了6.2级和7.6级的地震;1969Flossie台风结束后,随即于1972年发生里氏6.2级地震。2010年海地7级地震发生在山区,而在此之前的一年半,海地25天内接连受到两次飓风和两个热带风暴的袭击。

 

研究表明,强降雨事件是地震的诱因。暴雨导致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和严重的侵蚀,这些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地表物质的运移使得地壳断层压力负荷减轻,继而因断层压力释放引发地震。

 

科学家认为,对倾斜断层所引发的地震而言,这种地震触发机制是唯一可行的解释,因为倾斜断层断裂会导致明显的地壳垂直运动。同时,研究还揭示出热带气旋地震发生的趋势,即热带气旋地震模式存在于5级以上地震中。研究人员还将分析菲律宾、日本等其他地震活跃区的地震模式,这些地区也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周小玲)

 

《中国科学报》 (2012-01-12 A2 国际)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5926-528826.html

上一篇:新疆西部自治州和地区简介
下一篇:龙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接龙

6 吕喆 孙学军 付碧宏 王随继 吴飞鹏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