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科学研究,总是在探索中前进

已有 3970 次阅读 2013-2-2 12:06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科学研究, 在探索中前进

科学研究,如同在茫茫夜色笼罩的森林中,寻找那个闪着些许微光的小桔灯一样,没有坚持不懈、金石可镂的精神,是看不到胜利之光,找不到胜利之门的。

对此,王国维先生有三个境界的说法,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详解可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991297.htm

不去探索,不可能成功;不敢探索,也不可能成功。

科学探索的过程并非坦途,并非一帆风顺,有的要经过多次失败再总结经验教训后才能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试验失败了上万次,终于找到了用钨来做灯丝。别人问他,那失败的那么多次,没想过放弃吗?他说,我的每一次失败只是说明了那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让我寻找另外的材料,所以我最终能找到用钨来作灯丝,终于成功了。

科研要迎难而上,而不是知难而退。

强震预测是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面对这个烫手山芋,已有不少学者当了可耻的逃兵,纷纷改头换面做有关的【基础研究】去了。

汶川地震后,你若问地震部门的人士,你近些年在研究什么?无外乎说是:构造、震源机制、地球物理等,没有一个说自己是做预测研究滴。

去年,预测研究所的几个少壮派大牛级人物,已彻底逃离【预测】了,到俺所搞深部构造等【基础研究】问题了。

指望圈内人解决预测难题,那是门都没有滴。

为何圈内人逃离预测?不就是经过多年的研究,连【地震】的门都没摸到,没有找到预测强震的科学方法吗?在一次次的沉重打击面前,自信心没了,对预测前景悲观失望,不逃离还能干啥?

老地震学家梅世蓉曾说过“任何一个从事预报的人,都想在此生哪怕报一个地震也好。”可是,就这点指望,圈内人士大都无望做到。问题的实质是搞了这么多年,对强震孕育机制不甚清楚。圈内人士并不否认“汶川地震基本上是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了”。搞了这么多年,竟然是“毫无察觉”,俺都替你们脸红。关于“毫无察觉”的问题,俺公开说一句“只要老秦在,像唐山和汶川这样的大地震,以后不可能再毫无察觉了,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经过多年的探索,俺们对强震孕育机制基本上是搞明白了,对历史知名震例的回溯性验证无误表明了这一点。对2011年云南盈江、缅甸地震和2012年昭通彝良双震的成功预测、以及对各地震区preshock事件的正确提前判断,起码也表明我们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事不过三嘛。

世界上,有哪个学者敢把自己的强震预测结果在学术圈内公布?有谁敢提前发表文章预测三要素?借你十个胆,你也不敢?为何不敢,因为你没有科学方法,在【地震】面前是两眼一抹黑。最多在震后当“事后诸葛亮”,靠忽悠扯淡蒙骗外行一通。俺弱弱地问一句,震前你干嘛去了?难道非要把你学到的知识烂到肚子里不成?

预测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抗震减灾的实效,而不仅仅是为了验证自己提出的理论方法。每提前预测一个强震,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减灾实效。科学家就要干“事前诸葛亮”这样的事儿,而不要干或少干“事后诸葛亮”的事儿。

预测会有误差,不预测不会有误差。我们将通过未来几年预测和实际的对比,看看误差有多大?这样才能修正、完善我们提出的预测理论和方法。任何理论,即使原理正确,也得经过多年的完善提高,才能走向成熟,才能走向实用化。

科学总在探索中前进!不探索,不会前进;不敢探索,更不会前进。即使探索失败了,也会给后人以启迪,以少走弯路。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5926-658783.html

上一篇:岩石力学及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尺度效应问题
下一篇:妙答骚扰电话

4 孙根年 徐晓 zhanghuatian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