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

博文

问鼎诺贝尔

已有 3433 次阅读 2019-2-12 15:3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每位中国科学家的内心都有两个梦:“一个是获得中科院院士称号;一个是获得诺贝尔奖。” 他们嘴上往往不承认,但内心其实都有这两个想法,暗暗较劲。其实,这说出来也无可厚非,拿破仑同志不是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这完全可以理解。中国科学家心里的这两个梦想,按理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也未必。屠呦呦就是诺贝尔,但她不是院士,甚至博士学位都没有,呵呵,这实在是不可思议。山东老乡莫言同志,也是诺贝尔,但他是写小说的,胡诌乱编的,不是个科学家,他不是院士倒是可以理解。

为了找清楚获得诺贝尔奖的规则和捷径,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就是介绍如何才能获得诺贝尔奖的。这本书的名字是《我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一位诺贝奖得主的艰辛旅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6月印刷出版。这本书是1973年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伊瓦尔·贾埃佛博士的自传体小说,由科学网著名博主邢志忠父女翻译的中文版。伊瓦尔·贾埃佛是位极其聪明的人,但从这本书的署名来看,他做学问过程也是充满艰辛。这本书介绍了作者漫长一生,这对中国科学家如何才能获得诺贝尔奖,最终成功地领取高额奖金有启发。

伊瓦尔·贾埃佛出生于1929年,是挪威人。在挪威读完大学后,他做了专利审查员。在挪威申请公租房没成功,经济上拮据,一咬牙带着老婆孩子移民去了加拿大。刚在加拿大日子过得非常不容易,后来到了通用电气公司加拿大分公司。这家公司做员工科学培训,课程从见到容易,分ABC3个等级。在加拿大学完A等级课程后,为了继续学BC等级课程,移民美国。在通用电气公司继续学完BC两个等级课程,成为通用电气公司科学家。

他获得诺贝尔的成果,是他还不是博士的时候,在通用电气公司做的低温超导方面的研究成果。论文写了1页,参考文献只有1篇,作者只有他一个。他想将他领导和帮他做实验的同事一起挂名,觉得领导给他指了这个研究方向,同事帮忙做实验,这两位笨蛋,一致认为这个想法是他的,他自己挂名就可以了。值得说明的是,他先前并非做这个的,还属于跨专业做的工作,而且做的很快。他用试验的方法,验证了一个刚出现的超导方面的理论。

他如果不移民美国,一直在挪威的话,他获得诺贝尔的可能性应该下降一大截,美国的科研制度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企业做理论研究方面,这很出乎我的预料,所以,移民美国是个重要前提。他学完C课程后,在公司里面做研究,领导给他指了这个方向,这也很重要。要想获得诺贝尔,要有个全世界比较关注的方向,这很重要。最后一个,成果出来后要快点儿发表,有几个家伙紧随其后发表出来了,但是晚了一小步最后就没能获得诺贝尔。

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第一个移民条件以前可能是使用的,比如杨振宁、李政道他们都是在美国取得。现在来看,这个条件可能并不重要了。从媒体上来看,当前很多中国科学家在中国,一样也能取得诺贝尔级的科研成果。选择科学命题这是个事儿,要选择具有广泛意义的科学命题,如果太窄、太冷、太偏了,可能不容易获得。发表方面中国科学家都比较注意,但一定要注意抢险,谁是第一个发表的,这是个关键。诺贝尔只认第一,晚了就白搭了,属于跟随着了。

伊瓦尔·贾埃佛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十四五岁,与他夫人相识相恋,一直走到现在,七十多年的相伴,这点不简单。他爱人对他的工作特别支持,这也是他科研做的好的重要原因吧。他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终身学习,尤其是在企业里面还一个劲儿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停地做研发,而且到很多新领域内开展创造性工作,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喜欢很多体育运动,比如滑雪、冲浪、足球、桥牌等,生活丰富多彩,这似乎也很重要。他有3个孩子,对省钱和赚钱都很在行,将生活与工作结合的很好,这也值得我们学习。

对伊瓦尔·贾埃佛获得诺贝尔进行简要总结:从挪威移民美国,本着终身学习理念进入通用电气公司研发机构。以世界一流实验仪器支撑下,与世界一流科学家一起,面向领域或者行业最尖端、最前沿科学命题,以前期已有专业技能为基础开展学科交叉开展创新性研究,取得成果后第一时间发表,并以后长期被同行引用,在获得专业领域内几个大奖后,最终稳定诺贝尔奖。这时获得诺贝尔的路线图,希望您读完这篇博文,以后能如愿获得诺贝尔奖。在领取丰厚的奖金后,别忘了来北京请我喝两盅,呵呵。



https://m.sciencenet.cn/blog-58729-1161817.html

上一篇:写给研究生的信
下一篇:高科技助推水保腾飞

11 郑永军 栗茂腾 于国宏 曹俊兴 王从彦 黄仁勇 王安良 李学宽 李剑超 彭振华 关勇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