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

博文

重构研究生自信之路 精选

已有 9167 次阅读 2020-9-14 15:0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的教育,是让他们更加自信。只有让他们更加自信,才能更加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面对学习和工作。培养内心更加充盈,增加积极,更加自信的人,是我们教育的目的。研究生读书期间,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觉得自己充满力量,有能力去学习、去创造,进而对生活、对工作、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研究生教育。

降低负面情绪影响。相反,很多研究生读书期间,生活焦虑和压抑,生活在自责和内疚之中,每天惶恐不安,内心负面情绪过多。以这种心情读过研究生几年,显然是失败的,或者收获是不足的。我们要培养人格健全、心智健康为目标,为他们更好地面对自己、面对社会、面对生活为目标。如果读书期间,不是变得更加自信了,而是变得更加自卑了;不是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了,而是变得更加消极被动了,显然这也是不对的。

积极心态构建为重点。研究生能顺利毕业,拿学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收获自信心,生活更加充实、快乐,对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成为更快乐的人,这似乎更加重要。当然,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并不矛盾。如何让研究生读书期间生活愉快、学习顺利,过得主动积极、蓬勃上进,是导师培养学生应该注意的,也是值得追求的。如果让学生压力巨大,消极情绪、负面情绪堆积严重,甚至出现各种心理疾病、甚至自杀轻生,显然与健康、快乐教育是相背而驰的。

做好规划是前提。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视其为心智健全年轻人,不仅学业上指导,而且也在如何做人方面有较为全面的指导。理性面对读书这段生活,明确目标、做好规划、拆分到每个阶段和具体事情,有条不紊、步步为营的过好这段生活。要协调好学习、科研、生活等之间关系,在学习文化课的基础上,如何做好科研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如何统筹好科学研究与实习就业之间的关系。做好规划,沉淀内心是做好各种工作,这是过好研究生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引导主动沟通心态。研究生学业滞后,毕业不顺,大多是学生缺乏与导师沟通。有的是性格原因,有的是家庭教育原因,有时候是导师忙顾不过来的原因,但后者应该是次要的。要鼓励学生,多与老师沟通,多创造条件沟通,要不断的学习、思考、写作,推着老师、跟进老师,变被动为主动。研究生要真诚的沟通,很多时候因为面子问题,违心、不真诚的与导师沟通,导致导师误判,影响研究生学业不能顺利展开。其实,只要真诚的沟通,导师一般都有相应的经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逐步培养自信心。从教学环节过程中,要逐步培养自信。自信是需要证据的。比如,带着他们读几篇论文,写个读书报告。让他们看到自己读书、写作能力的切实提高,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考一考英语等级考试、驾照、专业资格证书等考试,这样能收获一些生活、工作的能力和自信。带着他们学习一些研究方法,比如专业软件操作或数据分析方法,让他们能看到自己能力提升,让自己更有自信心应对研究工作。可以先指导他们发表一些论文,先易后难逐步提升,也能从中获得自信,这是非常有用有效的。发表一般中文对导师可能没有什么用处,对研究生来说意义重大,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是自信心构建的关键环节。

自信的人看问题才能积极,才能充满希望,才能快乐。自卑人的往往被负面情绪包围着,消极面对自己面对的学习和人,往往生活不快乐。如何重构研究生自信心,是每位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命题。青年人能力是无限的,主要是如何引导他们,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进而燃烧自己的青春去学习、去创造。导师教育是否成功,要等学生毕业之后的三年、五年或者十年,等他们回忆这段生活的时候。如果他们感觉这段生活是快乐的、积极的、充实的,让自己从一个自卑的人,变成了一个自信的人,那么显然这是成功的教育。如果相反,回忆这段读研生涯的时候,感觉这段生活是痛苦的,焦虑不安的,空虚的,而且让自己变得更加自卑缺少自信,显然是失败的,而且这种失败影响深远。

传授知识是具体的办法,提高学术水平也不是研究生教育的全部,要从心智发展上考虑如何培养,让他们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积极的人、自信乐观的人,这似乎更加重要。如果是自己的孩子读研究生,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我的观点。人的一生就是追求如何更好地活着,而读研当下也要好好地活着,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活得主动而有充满了乐趣,日后回顾这段历史觉得没有辜负这段青春。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m.sciencenet.cn/blog-58729-1250521.html

上一篇:鸟瞰绿色黄土高原
下一篇:河北坝上高原的树

27 杨顺华 李东风 李毅伟 郭战胜 许培扬 郑永军 黄永义 陈新平 孙颉 王国保 徐耀 张红光 王安良 陈波 柳林涛 鹿露露 王永林 任文龙 张忆文 李星苇 汪啸 李学宽 李莉 杨金波 王勇 程明哲 张淑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