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yany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anyanyan

博文

戾气横行,安良何在?

已有 3097 次阅读 2011-9-8 21:14 |个人分类:人物纪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今晨坐公交,正巧在播放对“南京彭宇案”(因搀扶跌倒老人,被判罚4.5万元)的主角,彭宇表示这件事对他整个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绝对不会那么冲动了,要好好想一想。

        改变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背后却经历了多么悲愤、辛酸、煎熬的心路历程,尤其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小伙。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接二连三的悲剧?!

        我们回头看看“南京彭宇案”一审时可笑的推理:“从常理上分析,其(彭宇)与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较大,如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到原告的人,而不是仅仅好心相扶。如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做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推理是以证据为依据作的符合逻辑的推理,而法官以一己之常理妄加推断。其实很可以理直气壮的反问一句:我就是不太正常!我没有按常规去抓撞倒原告的人,我担心跌倒在路上的原告的安危,先去扶老人了,怎么样了?!

       为什么如此缺乏逻辑推理能力的人会出现在法官席上?也突然意识到为什么在国外和香港有陪审团的存在。即使是能人也难以在所有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有人、有权利作出及时的监督。而且对于可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更应慎重。      

       如果原被告双方都不能提供充足的证据,案子就不审了么?是非就永无彰显之日了么?法院就不能动用公检法的刑侦力量去帮助老百姓搜寻证据吗?普通公民的能量是有限的。法院不单单是一个坐在高堂上审案子的地方,更是一个应该想尽办法还老百姓公道的地方。

       这样审案子是比较费劲,但是能还老百姓清白,不仅得了人心。若是能坚持将案子审清,还能震慑到理亏的人,不至于为了一己之私,心存侥幸、甚至理直气壮地去诬赖别人,长此以往,案子自然就少了,一时的费劲其实是长久的省心。

        还有,这年头诬告的代价太低了!几近于零!而诬告成功的收益却是相对较大的,对于一些不要脸面、要实惠的人真是乐得上法院露露“脸”。这种人必须罚,狠狠地罚!要治治这种戾气!这样只要审清个别案子,严惩诬告者,并加以宣传,后面识相一点的也该纷纷撤诉了。

        另外,对于老年人容易跌倒的事实,是否应该强制单位给退休的老人上意外伤害险,以承担老人万一跌倒生病可能产生的医疗费用,减轻老人及家属的后顾之忧。

       道理其实很清楚,可就是乏人愿意去做。人么,多喜欢挑简单、省麻烦的事做……

       另闻,今年3月5日,在华师大的支持下,中国好人网“搀扶老人风险基金”应运而生。

  “不管是谁, 见到有老人摔倒你大胆去搀扶,由此打的官司,我们律师免费给你打,你如果真的是败诉了,我们给你赔偿金额,不管多少。有人问我们设不设上限,我们不设!”

       半年来,基金已经募集到四万多元的善款,同时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律师加入。

       这是好事,但是也觉得好生别扭……

       总之,要把一件事做坏很容易,把一件事做好却要多方面详慎考虑,并勤快地采取措施,持之以恒。

       愿公道常驻……

       愿我们的父母、长辈在路上摔倒时,能有许多的路人心无挂碍地上前去搀扶……

 

后记:

       据报道,自从南通汽运的那位司机被江苏老太诬告肇事撞人,幸运地为行车记录仪所救后,行车记录仪在网上热销起来,车主们认为如遭遇碰瓷、车辆刮擦时也可以留个证据,避免被讹或遭对方抵赖、推卸责任。

       按:是不是车的前后左右都要装才能万无一失?道德缺失潜移默化地增加了整个社会的成本、消耗人的精力。

 

       记得N年前,还在医院实习,定期跟踪记录院内制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碰到过一位从高院退休的老伯伯,感慨他们以前办案的时候,全靠两条腿在外面跑,现在法官出去办案多坐着当事人的轿车。

       按:我很好奇,N年后的今天又是怎么样的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605825-484255.html

上一篇:心殇(2011.5.24文)
下一篇:社会与生活

5 武夷山 杨文祥 杨永田 zzjtcm WC1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