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兴趣驱动的项目申请 精选

已有 6091 次阅读 2021-12-27 10:3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微信圈上一个博文提及国内一些高校要求符合申报条件(不限项)的所有老师(高级职称、博士学位)都必须申请新一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否则就要扣除一定额度的绩效。从部分网友留言来看,这显然是也是一些学校无奈之举,虽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普通项目目前被认为是最公平且受助面的项目,但每年的资助比例还是非常有限的。为了进一步提升或者资助的绝对数,首先从申报数量上下功夫也是不得已的事情了。在全面反五唯强化科研成果科学评价的实践中,持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人员在科研领域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但正确认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纵向基金项目的意义,因地制宜采取恰当的策略来引导青年教师和研究人员做好科研,鼓励年纪大的研究人员不忘初心,认真做好基础研究和发挥示范引领意义重大。

   1,基金申请研究计划体现科学研究的系统性。

     一般而言,基金项目申请都要体现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和前瞻性,和论文发表不是必然的对应关系。我们看到的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发表了很多论文却难以获得省部级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普通项目的资助,因此质疑评审的公正性。从申请书的内容框架来看,其中一条是要求申请者阐明研究基础,很大的误区是很多申请人只强调自己论文发表的数量和期刊的影响因子,却无法或者不能准确表达自己前期研究工作的学术引领和独特性,这对于评审人来说难免产生质疑。发表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SCI论文却无法凝练和表达出自己对本领域的学术贡献,那显然是有问题的。如果在和同行交流中只强调发表论文数量,或者在申请书中只强调自己发表论文期刊的级别,那么获得正面推荐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论文越多,更要体现自己研究内容的系统化,而不是从众化的跟随热点,蹭热点,不能体现自己研究工作的特色和创造性。

 2,基金申请研究任务和内容执行要体现团队协作和人才培养。

       青年基金项目是对年龄未满35岁男性和年龄未满40岁女性研究人员设立的经费支持项目,主要体现项目获得者的自我培养。而地区基金和面上项目一定程度上要体现对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扶持和培养,因此参与人队伍里一般要包含一定数量的硕士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师,或者副教授。一些单位在把基金项目作为成果认定时,只强调项目负责人的贡献,比如申请晋升职称和岗位聘任只认定项目负责人,对第一参与人,第二参与人等核心骨干的实质性贡献不予承认,这显然有失公允,也到账参与人员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一种极端情况是一个实验室或大方向下几个人都是独立申请,导致力量分散,内卷化都无法获得资助。

3,基金申请要体现基层单位的组织性和个人的积极主动性。

      从晋升职称,岗位聘任,研究生指标分配,甚至绩效激励,一些单位主动或者被动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和这些利益化的目标挂钩。对于双一流单位来说,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对于双非学校则是很大的压力。有青年教师晋升高级职称被刷后抱怨,虽然国家每年对基金项目资助的力度和比例逐年加大,但申请人也在逐渐加大,内卷化很严重。以前主持省级项目就可以晋升高级职称,然后提高要求必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然后要求必须是基金项目结题才算,然后又同时要求进款经费要求,而一些老教授退休了甚至临近退休却始终没有获得过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啥他们能当教授而我们申请高级职称这么难呢?如今青年教师就是获得了2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也不一定能晋升到高级职称,年轻人的压力为啥这么大呢?在反五唯下,对职称晋升的要求再不断细化和拔高,一定程度上要求青年研究人员全面发展,这也是一个高校和研究单位未来力量所在,可能是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吧。从考核角度来看,一个二级单位每年的基金项目立项数量,科研经费进账的数量都会影响到二级单位在学校的科研得分和排名,影响到二级单位研究生指标和科研贡献绩效的得分比例。一些二级单位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基金项目申请数量,强制要求所有高级职称的教职人员来申请,否则扣钱。一些人已经长期脱离了科研一线,要么纯粹搞点教学,要么纯粹跟着包工头搞点横向课题来应付学校的基本考核,他们连申请书的规范都整不清楚,为了应付学院的要求,胡乱凑的申请书惨不忍睹,这样的申请书交给基金委只能增加基金委的负担,导致评审人对这个学校二级单位对应学科的负面影响。因此,这种强制性的全面动员和强制要求申请基金委的项目是不可取的,也是对科学研究不尊重的行为。只有科研人员本着科学研究的荣誉感和神圣感,才会认真去凝练科学问题,撰写基金申请书。在撰写基金申请书的过程中明晰思路,挖掘真正的科学问题,培养科学预见的能力。每个单位都有一些常规的学科建设经费,很多时候基础研究所需要的经费支持是很少的,毕竟基金委支持的普通项目平均每年也就10多万,在没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之前仍然要坚持做好积累和培育,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获得资助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无论是否获得及时的资助,摆正心态,坚持潜心做好研究才是正道。



https://m.sciencenet.cn/blog-60980-1318316.html

上一篇:在读研究生能否做稿件的通讯作者?
下一篇:报考本校研究生相对容易吗?

16 杨勇歌 郁志勇 李陶 杨顺华 李宏翰 杨正瓴 刘忆宁 尤明庆 晏成和 朱鸿源 彭振华 黄永义 高友鹤 刘钢 龙良鲲 雷宏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