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线上学术会议改变了学术交流的方式 精选

已有 8759 次阅读 2022-9-26 10: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成果分享和交流对于各级科研人员都非常重要,在安全允许情况下,以论文方式发表,学术会议交流和墙报展示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传播相关学术成果。从阅读习惯和资料获取便利性来看,虽然一些数据搜索引擎可以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变量,但每天海量的同类成果产出让科研菜鸟们眼花缭乱,即使批量下载后也看不过来。虽然一些大的课题组可能要求团队成员和研究生们只盯着本领域那几份主流期刊的成果报道,但要快速理解和验证这些所谓主流期刊的最新成果并迸射出新的火花和点子还是需要时间的。另一方面,因为订阅国际期刊数据库的费用逐年增加,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了节省开支就取消了订阅这些期刊数据库,当然也有其他的原因,如订阅了这些国际期刊数据库但本单位的科研人员研究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欠佳,或者单位经费紧张不得不通过取消期刊订阅费用来减少开支,或者虽然订购了数据库但每年下载量和阅读量偏低。

       虽然阅读同行文献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相关科研领域的进展。但实际情况可能因为名人效应和媚刊效应,一些新的且具有引领性的成果发表在非主流期刊上,或者作者团队一直很低调而不被关注,绝大多数科研团队都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和方向继续耕耘,很大程度上多年坚持做最熟悉的内容和方向,以至于对其他领域一无所知。因此,参加学术会议,根据秩序册提供的报告清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报告来学习就成了一种最有效和快捷的方式来了解同行(大同行和小同行)对相关工作的评述。

      一般而言,学术会议交流都有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原则上来讲,大会报告一般具有科普性,广泛性,系统性和引领性的特征,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跨学科的特征。另一方面,大会报告的演讲者一般都是在本领域有多年的积累,成果显著,在学术领域具有显著的影响力,且一直有科研成果产出,能知晓报告内容的细节。大会报告的数量一般都控制在8-10场之内,每场大会报告基本在30-50分钟以内。分会场的报告一般都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报告和展示,相近的研究内容集中于同一个分会场,相当于小同行的交流。有人说,看看大会报告的品质就知道这个学术会议是不是正规的,值不值得参加。从会议组织来看,每个版块的主持人,如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的主持人,其学术影响力一般要不低于报告人的学术水平,这对做报告的人员也是一种尊重,毕竟演讲者汇报完后还有一个提问环节,如果主持人认知水平有限,可能会让会场冷场或者报告人非常被动。

      客观来说,线下学术会议模式可以让听众直接面对报告人,特别是报告结束后实现面对面的继续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面对面也有利于增强同行和老朋友的情谊,也可以认识新朋友实现可能性合作。但是,线下参加会议的成本也很高。从研究生培养过程来看,要求研究生参加学生会议并规定聆听学术报告,自己做学术报告的次数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眼界,培养其学术交流的技能非常关键。如此,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各类学术会议的规模和参会人员的数量就越来越大了,这对主办方和承办单位,特别是近三年会议所在地的防疫就产生了巨大压力。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感谢那些第三方网络平台为我们线上教学,线上学术交流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利用线上会议,参会人员的规模不受到限制,也不会对疫情防控造成影响,节省了差旅支出,顺便把节省的费用可以用于实验环节等,毕竟申请经费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线上会议可以录制视频和回放,重要的学术会议视频材料可以反复观看,也可以给刚入门的研究生作为课外辅导材料来学习。当然,如果报告人多次在不同会议上反复讲同一个报告内容,那就是会议主办方的问题了。节省科研经费,节省会议差旅费,充分利用线上平台交流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都是应该倡导和践行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60980-1356863.html

上一篇:从学院网站看校园文化
下一篇:高校教授到了60岁要不要延迟退休?

19 赵凤光 姚伟 武夷山 贾玉玺 郑强 邵宇飞 刘全慧 曹俊兴 杨正瓴 晏成和 高峡 梁洪泽 张俊鹏 徐芳 逄焕东 蔡宁 王启云 何应林 雷宏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