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格律诗与繁体字

已有 6652 次阅读 2017-3-5 08:45 |个人分类:汉语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格律, 简化字, 音韵, 唐诗宋词, 白话诗

格律诗与繁体字

我们大家都喜欢诗。我想,全世界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一点本民族的诗歌的。就连以科学冠名的科学网博客上,《诗词雅集》也是12个栏目中很惹人注意的栏目。我们国家的诗歌从上古的击壤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今天各类博客上每天发出的无数现代诗,真是不计其数。

在这不计其数的诗作中,你能记住多少?记住的都是一些什么诗歌?

我能够记住的,大多是古典诗歌,特别是唐宋两代的诗词。我想,大多数人大概与我差不多。

有记住五四以后出现的新诗的吗?对于那些被赋予“新诗”称号的所谓名诗,我基本上都记不住。

但是,要说广义的白话诗,我还是能够记得不少的。记得哪些?两类。一类是儿歌,从小时候由母亲那里听来的“康灵康灵马来哉”等吴方言儿歌,到同儿子一起背诵的“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等北方话儿歌,估计有不少首。另一类,是歌词。从50年代的“老黄牛肥又大,土改以后到我家”、“嗨啦啦啦啦嗨啦啦啦”,以及更早的革命歌曲,一直到90年代的电视剧插曲“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这一类的歌词颇多。而现代有诗人桂冠的“新诗”,最多只记得一两句片段。倒是现代的格律诗词如毛泽东的诗词,还能记得不少,郭沫若校长的也能够记得几首。

为什么上面所说的有些诗词能够记得,而而另外一些诗词却记不得?我看问题很大程度上在韵律、在顺口。

先看古典诗歌,从诗经到两晋南北朝的古诗,篇目也有不少,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先秦诗歌中一些字的读音与现在相差很大,因而读诗经往往不很顺口(跟唐宋诗相比),很多也失去了韵脚。而汉末到南北朝的诗,与唐诗相比,在韵律和意境上,似乎总差这么一点。所以,这些诗就不如唐诗宋词好读好记。

在白话诗中,我上面已经说过,儿歌是容易记得的。一方面是小孩子记性好,更重要的是儿歌是最顺口的。要让小孩子好念,好记,就必须顺口。在某一方言区流行很广、念起来非常顺口的儿歌,换一个方言,那就简直无法卒读,这就是一个例证。当然,也有个别情况恰恰相反,故意特别拗口,让小孩子不容易说,而练就的就能够炫耀,像绕口令之类的。那属于例外。

那些革命歌曲或流行歌曲的歌词,可以非常盛行,也容易记得住,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们能够歌唱,它们有依靠,靠的是歌曲的旋律。过了一些年,往往歌词就记不住了,或者只能丢三落四记得几句,歌曲的调调儿却还能够哼哼。这也说明音乐旋律的作用。

诗歌的韵律是诗歌的生命。诗歌是要读的,只有读起来朗朗上口,听上去抑扬顿挫、悦耳动听,这样的诗词才容易流行。有的诗,看起来并不很好,但是,让一位声音悦耳又善于朗读的人一读,就增色了许多。

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又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就是说诗与声律的关系。

古代的诗歌,是到了唐代才形成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格律,才有了所谓律诗、绝句。由于在这以前的诗是不讲究这些平仄、黏对的格律的,所以,人们把那些诗称为“古体诗”,而把要求合乎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这古体、今体或近体,都是站在唐代人的立场上所说的。有了这些平仄的相间,诗句读起来才更加抑扬顿挫,有了这些对和黏,诗歌才有了更多美丽的对称和变化,这种变化中往往也含有着对称。

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诞生的,它是有一定曲调可以歌唱的“歌词”,从而可以看作是当时的“新诗歌”。由于要与曲调相配,所以不但限制字数、也还有平仄、用韵等限制,也就是有格律的。正因为如此,作词也往往称为填词。

千百年来在人们中最流行的、能够被最广大人们记住的就是这些格律诗词,主要是一些五言或七言的近体诗以及被称为长短句的词作。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这些文字音律的规定,即诗词格律已经发展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

这些诗词的另一个大的特点是短,只有短才容易被人们背诵、传播,也正因为短,更要求作者用字简练、惜字如金。也正因为用字少,有很多含义便不很清楚,或者说是朦胧的或者多解的,这给了读者想象和体会的空间。

所有这些特点,使得唐诗宋词在人们中能够被喜爱、被一代代地流传,被学习、被模仿,人们企图用这种形式去抒发自己的感情,去创作自己的作品。

我想,这些唐诗宋词的格律,在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中,仍然是必要的。由于这些格律已经近乎完美,所谓完美就是指它们合乎汉字音律变化的美学规律,所以我们仍然有必要遵循这些规律。如果我们不遵守这些规律,恐怕很难能够被人们所接受、所喜爱、所记忆、所传播。近百年来的所谓自由体诗歌之不被人们广泛接受、人们难以记住它们,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

但是,从唐代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许多文字的读音、意义都发生的很大的变化。平上去入四声中的入声在北方的很多地方已经消失了几百年,而且这已经被规定在如今中国绝大多数人都习惯使用的普通话中。唐宋时代所用的“平水韵”中同韵的许多字的韵母现在相差很大,读起来很不和谐、难以押韵。比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原和昏两个字是韵脚,在当时是押韵的,如今读音变化了,如果我们作诗再以原和昏做韵脚,读起来就不顺口、不押韵了。这样,我们在运用格律诗的这些格律时,不应当死抠住这些古韵,而应当应用已经变化了的音韵。

我们制定法律是要依据一定的原则的,这就是所谓法理。格律诗应当遵循的格律也有它的原则。格律诗的格律原则至今没有变,但是,我们今天作诗,就应当依据汉字已经变化了的读音,作适当的调整。也就是说,我们理解和研究唐诗宋词,必须懂得它们的格律,自己作诗,则要根据今天的读音,用今天的读音去配合格律的原则。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文字上类似的情况,繁体字和简化字。简化字是繁体字的变化,也已经有了千百年的历史,在变化的过程中,大多数造字的原则如形声、会意、指事、假借等仍然被应用,变化的结果,汉字仍然是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毁掉汉字,用拼音代替,显然不能得到大家的赞同。我们今天,在了解古人著作时,应当懂得繁体字,但是,自己写作,则不妨而且应当使用简化字。这就是所谓写简识繁,我赞成这样做。

我们应当了解诗词格律,而且遵循这种格律,但是,要用今天的读音去适应这种格律,这才是一种有前途的做法。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2874-1037566.html

上一篇:闲说吃青蛙的故事
下一篇:话说有机——从为什么称有机说起

27 戎可 康建 尤明庆 王振亭 吕洪波 黄永义 武夷山 薛斌 梁进 史晓雷 侯沉 牛凤岐 徐令予 姚小鸥 刘波 文克玲 樊采薇 周洲 刘光银 李颖业 王从彦 柏舟 zjzhaokeqin qx12 biofans xiyouxiyou yzqt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