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应当从下水道中的巨型“油脂山”吸取教训 精选

已有 6168 次阅读 2021-5-9 08:22 |个人分类:科教与社会|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应当从下水道中的巨型“油脂山”吸取教训

我曾经看到过,有的清洁工在清扫街道时,懒得把街道上的垃圾和尘土装到垃圾车里,把尘土和垃圾扫到下水道口,用扫帚把垃圾往下水的箅子上来回扫几下,戳几下,那些垃圾和尘土就进了下水道。

垃圾进了下水道,街道的清洁工省力了,可是,下水道就容易堵塞了。将来就要有人来清理下水道,清理下水道比扫街麻烦得多,但是这与扫街的没有关系,那是另一部分人的工作。

下水道里如果只有泥土、树叶一类的垃圾,清理的时候还略容易些,如果有很多油脂就麻烦得多,这些油脂会与垃圾凝结成硬块,非常难以清理。国外例如欧洲一些国家就有类似的问题。

据新华社5月4日报道,英国第二大城市伯明翰最近碰到一桩大麻烦:一“座”330吨的“油脂山”堵塞城市下水道,清理难度极大,预计最早也要到6月才能疏通。

而全球多座城市不断曝出下水道惊现巨型油脂山的消息。据泰晤士水务公司说,英国首都伦敦每月需要花100万英镑清理下水道中的油脂山,“难度基本类似破除混凝土”。说像混凝土可能有些夸张,但是又硬又韧,不容易处理是真的。

这些油脂山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各家各户的厨余垃圾所致。

他们那里各家的下水道比较通畅,那些以厨余垃圾为主的垃圾通过自己家的下水道,集中到城市的大下水道中,沉积下来。脂肪、洗涤剂等经过复杂的反应,与垃圾中的纤维凝结在一起,就结成了大块的所谓油脂山。

我们在做材料的时候,有所谓复合材料。古代用土筑墙,掺上草,强度大大提高,就是一种简单的复合材料。混凝土也是一种复合材料,水泥是粘合剂,把沙子、石块等凝结在一起,如果有钢筋,强度就更大了。公园里的小船,用所谓“玻璃钢”制成,实际上是玻璃纤维增强的合成树脂,强度大,耐碰撞,也是复合材料。

不过,由垃圾增强的油脂山,这种“复合材料”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堵塞了下水道,难以清理,是大坏事。

这几年,城市里所谓厨房垃圾粉碎机很吃香。由于垃圾分类,很多人懒得把厨余垃圾分出来,就用粉碎机打碎,往下水道一冲了事。

卖厨余垃圾粉碎机的宣传很“漂亮”,说什么厨余垃圾一冲就走,是什么垃圾处理的革命,说在欧美国家都很盛行。其实,这是与扫街工人把垃圾往下水道扫没有什么大区别的损招。上面所说的伯明翰的300吨油脂山,就是厨余垃圾进下水道的产物。

我国厨余垃圾中油脂的成分非常多,残羹剩饭中的油脂容易粘在下水道的管壁,不管是铸铁的还是塑料的管道,都是如此。如果流经的液体中悬着的杂物过多,而流速又不够高,这些杂物必定被附着在管壁。时间一长,管道的输送效率就会越来越差,而这些黏黏糊糊的附着物在空气的作用下,会越来越硬。最后,管道的堵塞就是大概率事件,而且,这种堵塞很难疏通。只是堵塞的时间有早有晚,可能刚装上厨余垃圾粉碎机的时候不容易发生而已。

厨余垃圾粉碎机虽然把垃圾粉碎了,但毕竟只是颗粒比较小,容易冲走就是。它仍然是颗粒,对于微观的分子而言,仍然是庞然大物,增强材料强度和韧性的功能仍然好得很,而且富含这些颗粒的浊流一到流速较小的方面,颗粒就要沉淀下来的。最后,即使不堵在住宅内管道里,到了化粪池,也要沉淀在化粪池。这样,处理化粪池沉淀物的压力就会增加许多。本来是人们应当扔到垃圾箱里的半干半湿的垃圾,现在变成了需要从化粪池中抽出的浆糊状垃圾。处理难度也增加了许多。

另一方面,为了冲走这些垃圾颗粒,要增加水的使用,这样也增加了污水处理的工作量。所有这些,对于整个社会的工作量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弄得不好,就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说要学习别人的经验。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是说要汲取别人的教训,如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油脂山”问题的教训,我们也必须吸取。像厨余垃圾粉碎机这一类增加整个社会环境治理成本的装置,我们需要在法律法规上对它们作一些必要的限制时间拖得越久,就越是被动。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2874-1285650.html

上一篇:从制度设计上消除对“放鸽子”的抱怨
下一篇:对江苏今年高考选考化学者不足15%的思考

30 刁承泰 武夷山 范振英 陈新平 周忠浩 李宏翰 钟定胜 尤明庆 梁洪泽 张晓良 李学宽 王安良 李剑超 陈武峰 张士宏 赵建民 康建 徐耀 文克玲 李陶 张明武 白龙亮 陈祥龙 郑永军 鲍海飞 夏炎 张勇 黄河宁 周阿洋 孙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