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杂说“烟” 精选

已有 8115 次阅读 2022-5-31 08:21 |个人分类:科学与生活|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杂说“烟”

《新华字典》说:烟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混有残余颗粒的气体。这个说法基本上是对的。不过,我认为这样说似乎更好:烟是物质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和残余颗粒的混合物。

烟是由燃烧引起的,当然与火有关。历史上烟字的传统写法是煙,而烟是煙字的另一种写法。当然,现在烟是规范汉字,煙是异体字。《说文解字》:“煙,火气也。”垔是堵塞的意思,后来写作堙。古人造字很讲究,如果火道很畅通,烟气就很淡,如果烟道不通畅,甚至堵塞了,烟就特别多。古人认为煙是火被堵塞的结果,所以写作煙。

古人燃烧的一般都是草木,所以有火一定有烟。而人要吃饭,一定要煮熟了吃,于是一定要生火。这样,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烟,人和烟就分不开了,称人烟。人多称人烟密集,人少为人烟稀少,几乎没有人的荒凉之处则称杳无人烟。

在荒凉的沙漠草原上,如果远远地看到一缕炊烟,那是非常惊喜的,因为那意味着可以遇到自己的同类了。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般人只说它景象的壮美。我亲身的体会则是,傍晚时分,在大漠中的行人很高兴马上就到达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了。

人总是要吃饭的,但是据说神仙们并不如此。《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于是,人们对于与众不同而清奇古怪者,称他们不食人间烟火。

本土的一些道士(道教的教徒)要修仙,不食人间烟火。外来的和尚却要给释迦牟尼们敬献香料和鲜花。有些香料是需要燃烧以使得香气更加浓郁的。于是,僧侣们所建的寺庙里总是香烟缭绕。

道士们向僧侣学习,他们在道观里向三清及各位天神们敬献香烟。我们向自己的列祖列宗致敬,祭祀他们,同样也香烟缭绕。这里的所谓香烟就是香料燃烧所产生的烟。后来就有人专门制作向神佛上供的香烛,旧时专门卖香烛的店铺很多。

孔夫子说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因而,向祖宗上供香烟的只能是祖宗的子孙。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子孙,也就断了香烟。这样,香烟这个词也就是子孙的意思了。古人们娶妻生子,据说正是为了接续香烟,也称接续香火。

正因为烟和火联系密切,有时候用烟字代替火字。唐代张继的《阊门即事》中有诗句“清明几处有新烟”,新烟就是新火。古时寒食禁火,而寒食以后的清明应当家家起新火,开始做饭了,但是由于“耕夫招募逐楼船”,老百姓都从军或服劳役去了,十室九空,因而即使是吴中大邑的苏州,也是“几处有新烟”?

古代战争连连,火和烟都作为报告战争的通讯工具。北方的长城,多建有烽火台。白天以烟、晚上以火为信号。据说,闽东、湘西也都建有烽火台。因而,烽烟就成了战争的代名词。据说,用狼粪所烧的烽火“烟直而聚”,不容易被风吹散,效果最好,所以烽烟又称狼烟。当然,这不过是传说,人们从哪里去收集这么多狼粪?然而语言就是这样,大家都这样说,也就这样用了。

现在的社会,烽火台不用了,也没有狼烟了,不过多出来了更厉害的硝烟。如今的世界仍然很不安宁,总有一些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弄得那里硝烟弥漫,老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堪。

我们国家真是很不错,最近几十年一直处在和平发展的环境里,老百姓的生活有了长足的改善。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发展我们的经济,加强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使得人们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也使得我们的后代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马上到儿童节了。儿童节的前一天,也就是今天,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世界卫生组织定下来这个日子,是号召全世界的人们远离烟草,更不要让烟草危害我们的少年儿童。

这里的烟,是与烟草有关的意思。烟草本来是自然界的一种植物,属于茄科。原产美洲,欧洲人把它介绍到世界各国,英语称为tobacco,明代从东南亚(吕宋,现菲律宾)传入我国,音译为淡巴菰,日语也音译为たばこ。

汉字本来有菸字,它有一种意思是“臭草”,即有气味的草(这里的臭是有气味的意思)。就用它意译淡巴菰,称菸草。其读音也变为yan1,阴平。人们最普通的一种用法就是把菸草晒干了,燃烧以吸食其烟气。菸和烟同音,时间一长,菸就也写成了烟,菸草写成了烟草。

应当注意的是,这个菸字只在菸草制品中使用,菸草可以写成烟草,但是燃烧生成的烟绝不写成菸。我们吸的香烟可以写为香菸,可是香烟缭绕决不能写为香菸缭绕。

烟草是能够使人上瘾的,因为其中有化学成分“尼古丁”。这是一种生物碱,又被称为烟碱。吸入尼古丁以后,它可以很快到达大脑,与有关接收器结合,使得脑中的多巴胺增加,显得短暂的在一定程度上的自信和放松。但是,这种刺激反复多次就产生了依赖感,这就是成瘾。长期的摄入则对人有毒害作用。这实际上与毒品是相似的。

清代后期传入的毒品之一是鸦片,它也是燃烧后吸入的,所以称鸦片烟,其毒性和危害都比烟草大得多,民间称大烟。

烟草多为吸入,所以人们过去也常称食烟、吃烟或抽烟。

把烟草粉末发酵并掺入某些特定的香料,可以直接用手指粘上烟末,由鼻孔吸入,这就是鼻烟。不过在我国清末以后就很少有人吸食了。

一般的“吃烟”都是需要把烟叶燃烧的,那真的是吃烟,即吸入由烟叶燃烧产生的烟,包括烟气和固体颗粒物。

我七十年代在东北农村工作,中老年农民大都用烟袋,铜质的烟袋锅,玉石(往往是玛瑙)的烟袋嘴。他们腰里挂着“烟荷包”,上面绣着花,里面装烟叶。把烟袋伸进荷包,往烟袋锅里装上烟叶,用火柴点着了吸食。

在他们家里,炕上多有“烟笸箩”,有柳条编的,也有用旧报纸泡水后一层一层合起来做成的。

除了可以用烟袋吸烟外,多用一条纸(往往是小学生练习本纸,撕成一条条的),裹上烟叶,卷成细喇叭筒形,点火吸食。

我小时候,50年代初,尚多见吸食水烟的。我家左右两家邻居都有一个铜质水烟袋。吸食水烟时,把冒着烟的用细草纸搓成的纸卷,用力“噗”的一吹,火焰就起来了,就能够点着烟斗里的烟丝。我也去帮那吸烟的老人搓过那草纸卷。那时候,烟纸店(小杂货店)的橱窗上,往往写着“兰州水菸到货”的字样。

不过,人们吸食最多的,还是卷烟。那是工厂的产品,被称为香烟。烟草公司为了推销它们的香烟,做了大量的广告。吸香烟似乎成了高等级人们的专利,人们吸上了香烟,也就好像提高了自己的品位,也成了上等人。

它们还往往在烟盒中放置一些印制精美的画片。我们小孩子称之为洋画片。解放后,这些画片很难收集到了。小商人就印制了大量粗制滥造而价格非常便宜的“洋画片”。卖给我们这些小孩子,做“刮洋画片”的游戏用。大概到六十年代以后,小孩子又把香烟的外包装纸(香烟壳子、烟标)折叠成三角或四方块,放地下拍着玩。那些“香烟壳子”印刷精美,图案漂亮,纸张上乘。为什么要这样精美漂亮,原因就是烟草厂商要尽可能多的推销它们的产品。

在计划经济时代,香烟是需要凭票供应的“稀缺”商品。正因为它稀缺,人们才更加渴求得到。见面时相互“敬烟”成了一种礼貌。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香烟也成了“送礼”的常规礼品。参加婚礼吃喜酒带回一包烟的好差似乎成了主人是否有面子的一个重要因素。要结婚了,托人买一些好烟也成了一个重要任务。

百年以来,在各方面的推动下,我国吸烟人数空前增加。这当然与百年来烟草厂商的大力宣传有关。另一方面,这也与这百年来人们生活的逐渐向好有关,许多人有了吃饭维持生存以外的余钱。许多人离开自己的土地,到外面参加各种经济活动,他们把吸烟当作最基本的交际手段之一。

这些年,由于对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日益深入人心,一部分较为注意健康或声誉的人们开始减少甚至戒掉了香烟,但是许多基层的劳动者依然抽烟,也有一部分人减少了吸烟的数量。我国的吸烟者仍然占全世界吸烟者的1/3而我们的人口只占全世界的19%。因此,我国的控烟工作任重而道远、

许多人仍然认识不到吸烟的危害,持有一种侥幸的心理:危害健康也不见得摊上我。

其实,我们应当从人的生理结构上说吸烟的危害。我们从食物中吃进来各种各样的化合物,首先要经过胃酸的作用,胃酸和其他种种消化液可以分解掉一些不好的物质。有些东西不一定能够被小肠吸收,而即使被小肠吸收,这些血液也要先被送到肝脏,由肝脏来“过滤”和解毒,许多有毒物质被分解,这样从肝脏出来再流向全身的血液中“有毒物质”就大大减少了。

而经由鼻腔、气管进入肺的物质就完全没有这样的“消毒系统”。相对大的微粒(如PM2.5等)会堵塞在肺泡里,使得肺泡交换气体的功能减弱。更小的东西例如有毒的分子会从肺泡直接进入血管中,而这里的血液就直接经肺循环送到全身了,也会被送到脑部。这危害就大多了。

所以,从肺部吸入的有毒物质比混在食品中的有毒物质的危害要大得多。这也是千万年来生物的进化造就的。动物的食物中可以有各种杂物,而肺就只是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器官,在人类出现前的千万年时间里,大多数时候大气基本上都是洁净的。

在消除吸烟危害的各种行为中,各种领导者的作用特别重要。哪一个行政单位的领导者是吸烟的,那个单位的控烟活动就很难做得很好。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是嗜烟者,那个企业也难以很好地控烟。所以,要把控烟工作做好,首先要做好这些大大小小的干部和大大小小的老板的工作。我看这个提法过去似乎不大看见。这大概也是我们的控烟工作起色不够大的重要原因。

我希望这些仍然在吸烟的人们早日戒烟,更希望没有吸烟的朋友不要去沾烟草的边,一旦上瘾再戒除将是困难和痛苦的。

今日是世界无烟日。我希望世界能够做到不再被烟所污染,无论是烟草生成的烟,还是用化学方法制造的所谓“电子烟”。更祈求世界能够消除那些战争硝烟。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2874-1340924.html

上一篇:杂说生活中的氯
下一篇:杂说“酒”

23 武夷山 张学文 李学宽 郑永军 周普查 焦飞 周忠浩 王安良 尤明庆 张晓良 谢煜 代恒伟 刘浔江 黄永义 关勇军 冯圣中 陈志飞 晏成和 张启峰 许培扬 谢钢 刘洋 刘光银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