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是真相就应当理直气壮地说

已有 3898 次阅读 2016-7-13 07:58 |个人分类:科教与社会|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 陈君石, 岳国君, 媒体记者

是真相就应当理直气壮地说

近两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粮集团总工程师岳国君先生成了网上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原因就是因为一篇关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的报道,该报道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粮集团总工程师岳国君认为,由于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越来越严,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的阶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期待也在不断上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也在不断严格,所以,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

然后,其他报道则以“院士: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阶段”为题转发了这则报道,引起许多人的辱骂。

于是,“环球时报网”上又有人写了一篇题为《又一位学者被媒体的标题党“黑”惨了的文章,指责媒体转发这篇报道是“标题党”,说仔细看了报道原文后,却发现人家这位中国工程院的岳国君院士,他的意思并不是要说‘中国的食品很安全’,可的话却被媒体的‘标题党’给狠狠地黑了一刀”,这样“不仅引来了大量网民的围观,乃至还带来一众键盘侠对这位他们根本就不认识的院士横加辱骂。”

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岳国君先生明明说得很清楚,“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的阶段,怎么又“并不是要说‘中国的食品很安全’”。

中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情况到底如何?到底是比过去好还是差?这个问题专家学者能不能根据实际清楚来说?如果岳国君先生说错了,现在的食品安全不是历史最好,那么,他就应当老老实实的认错,道歉。如果确实是好了,那么像岳国君这样的专家就完全应当理直气壮地说,媒体也应当理直气壮地报道,用不着也不可以扭扭捏捏,老百姓都看着呢。

可是,近年以来,我们的媒体在这个问题的态度总是很奇怪。哪里的小铺子多放了一点食品添加剂,虽然是一个小作坊,他们也要大肆宣扬,仿佛全中国的人都在吃这个小铺子里恶心的食品。而我们的大专家兼食品行业的大负责人明明白白地说了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的阶段,怎么到他们的嘴里又理解成“并不是要说‘中国的食品很安全’”。

食品是否安全,安全的程度到底如何,这无疑是专业性的问题。关于专业方面的问题,到底是谁说了算?这个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却成了大问题。院士专家们的专业判断,不如记者的“理解”。全世界一百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知识水平和良心,却不如几个中国新闻记者的如簧巧舌。这真是咄咄怪事。

现在的食品到底是比过去安全还是不安全?另一位食品安全方面的权威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陈君石院士说过:“就算从绝对的角度来看,以前的食品也未必就更安全。网易曾经做过一个专题叫‘谁说改革开放前的食品就靠谱’,从我们最日常食用的大米、蔬菜、茶叶、酱油来说,‘以前的’都不见得更安全,那时候的陈化米比现在的多,发霉的粮食都不舍得扔。很多人以为那时候农村的蔬菜就更“绿色”,有一部分当然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的工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还很少,但那时候使用高毒农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其实是不太顾得上食品安全的。以前的冰棍里多放点糖精色素,那叫有滋有味,现在多放点色素,叫做乱添加。冰棍外面用层薄纸片包着,管它什么食品安全。(我非常赞同陈院士的看法。前两天,我见到微信上一个专门反对改革开放的帖子,说道过去的猪肉是可以放心吃的。这些人根本不知道或者故意歪曲过去的事情。那时候我们在乡下,农民养了猪,到年底杀了,即使是长了囊虫的即所谓“豆猪”或“米猪”,农民们也都吃了。带着虫卵的肉,吃得时候恶心不恶心?恶心。怕不怕得绦虫病或囊虫病?怕。又恶心又怕还为什么吃?一个字,穷。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次肉,不吃的话过新年就没有肉吃了。)

我认为,上面所说的陈君石院士的话与岳国君院士所说的话意思是相同的,我相信,岳国君先生的下面这段话应当是我国主流专家的共识:“当前已是历史上中国食品最安全的阶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期待也在不断上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也在不断严格,所以,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这段话说得很清楚了:现在是历史的最好,也就是说,现在比过去好,当然,将来还要更好。

对于这样的共识,我们的媒体应当予以宣传,不能让一些扰乱人心的谣言(这样的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谣言占了整个谣言的45%之多)继续泛滥。

对于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加以及时而准确地揭露,以保证食品能够更加安全。我们的食品安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仍然是不卫生,是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而不是如今人们恐惧的食品添加剂或化学品的非法添加。为什么人们会有错觉,这与长期以来媒体的不当宣传有关,宣传吃了不干净的食品会引起食物中毒就不如宣传某某有着稀奇古怪名称的化学品只要多少一丁点就能够致癌、致畸更能够耸人听闻。应当承认,对于负面的报道,毫无疑问能够更加博得人们的关注,提高收视率。但是,也不能为了关注、为了收视率而不把事实的真相告诉大家。是真相,就应当理直气壮地说。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2874-990312.html

上一篇:说说暑假和关于“暑”的事情
下一篇:我的寄爷寄娘

7 蔡小宁 徐令予 文克玲 唐小卿 赵建民 xiyouxiyou decipher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