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直人(王安邦)兄的“惜秋”,采用了“五,七,五,七,七”的格式,形式和意境俱都让人耳目一新。“五,七,五,七,七”是日本短歌的格式,而“五,七,五”是日本俳句的格式,俳句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诗歌。
郑融先生也对俳句感兴趣,委托我介绍一下。我就在此斗胆献丑了。主要参考资料是维基百科中关于俳句的日文条目,多少加了一点自己的理解而成。由于本人日语水平有限,也没有中文的参考书,翻译的可能不够准确。请多多批评,指正和补充。
俳句来源于俳谐(也写为诽谐)。俳谐仍为“五,七,五,七,七”格式,其中“五,七,五”句称为上句或发句,“七,七”句称为下句,是提高了室町时代流行的连歌(几个人分别吟出上句,下句,并连续下去的形式)的游戏性和庶民性而发展起来的。战国末期的荒木田守武、山崎宗鑑居功至伟,他们把连歌这一宫廷文化引向了民间。连歌的起源是对筑波山的咏唱,故还被称为「筑波(つくば)の道」。直人兄在筑波用日本连歌的形式写了“惜秋”,是不是很有点意思啊。^_^
俳谐在江户时代得到繁荣发展。江户前期,松尾芭蕉提高了俳谐中发句的独立性和艺术性,使得发句可以单独欣赏,他创作的许多发句成为了在明治时期确立起来的俳句的源流。明治时期的正冈子规提出应更重视个人的创作性,首次把独立的发句确立为俳句这一格式。一个与俳句无关的话题,正冈子规汉诗写得也很好。下面这首诗据说是他12岁时完成的一篇“命题作文”。
春日还家
乘车骑马早归来,一谒双亲喜自催。
处处莺啼春似海,故园芳树待吾开。
还有一首据说是十一岁时写的。
闻子规
一声孤月下,啼血不堪闻。
半夜空倚枕,故乡万里云。
再回到俳句。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规则:
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母组成,当然了,这是以日文的假名为标准的。例如:蛙,日语念作“かわず”,要占去三个字母。
第二,俳句中必须有且仅有一个季语。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象“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另外,如“压岁钱”、“阳春面”、“贺年片”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如果句中没有季语,就犯了“无季”的禁忌,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季语,则犯了“重季”。虽然有人主张“无季”也可,但不是主流。有趣的是,在“重季”方面好像没有分歧。
第三,句中必须有一个切口(切れ)。切口可不是“黑话”,是我翻译的用语,不知专业上应该怎么翻,奈何!所谓切口,我的理解是,类似于唐诗中的仄声,或者说是绝句第三句中的最后一个仄声字。切口的作用是,在第一句和后边两句之间留下一个呼吸,起到启承转接的作用。
著名的芭蕉的俳句:
古池や 蛙飛び込む 水の音
这首俳句翻成中文就是“古池塘啊,青蛙跳入水声响”。 叶渭渠先生译为“闲寂古池旁,青蛙跃进池中央,水声扑通响”。
其中“蛙”是春天的季语。“や”是常用的“切れ字”之一,类似于汉语中的“啊”。“や”的后面一个呼吸,句也嘎然停顿,给读者留出想象的空间。在增加句的抑扬顿挫的同时,与季语相配合,留下了余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9-29 1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