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退一步并不表示软弱

已有 3767 次阅读 2014-7-23 20:1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会看到一些年龄各异的人们,在处理与周围人或事的关系时显得有点强势,这些人将这种“强势”标榜成自己鲜明的“不能吃亏”的个性特质,甚至动辄拿拳头和刀子当成强势表演的工具,最后害己又害人。我想,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固然受到父辈基因遗传,但是自己注重长期修炼,向优质个性品质转化更为重要,那样你才能在几十年光阴生活中少些烦恼,多些快乐。我想这种“鲜明个性”特征对于社会发展与和谐具有“正负效应”两面性,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否则有时会让你处于难堪的不利境地。

人们的强势表现具有复杂的多元特质,其中有的属于各种“二代”式人物。以负面效应为例,有的人有背景,人们常说的有后台,这些背景和后台尤以官员最为典型。著名的“我爸是Li Gang”就是典型官二代的代表。当然还有“富二代”,但是光有钱的富二代远比不上享有特权的“官二代”那样强势。现在又多了一个新的后台类型,就是导师。例如王国强博友在我的博文“以身作则,顺其自然—我的育儿观”的评论说:“血统上的“学二代”不多,学术上的“学二代”不少”。有的人仗着自己导师在圈内的学术地位耀武扬威,有的属于自己手中有点权力,并用它来显示自己的“强势”,例如少数官员导师。我们一般将有点本事人的强势表现归于“骄傲自满,自高自大”,只要他们的强势表现不是那样灼灼逼人,一般能为社会大众容忍。而另外一些强势者,内心并不一定坚强,而是虚伪,尤其那些冒牌货,他们往往将个人私利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如果我们以退休作为一个时间点,认真总结一下“强势做人和做事”的利弊会有点意义。因为退休前在岗时有时呈现的“强势”属于职业需要的“不得已而为之”。你不找事,事会找你,不是常说“人善被人欺”,退休后这类事情就会大大减少。“强势”表现因人而异,例如有的人在关系人面前并不强势,其强势一面主要体现在对待非“关系人”,这种强势就属于社会大众广为谴责的“势利”。就像我在博文“父亲的箴言”中提到的我父亲批评的一些人“强势”对待“戴斗笠”的底层公众,而对“撑伞”(各类上级官员)人则呈现卑躬屈节的“弱势”。现在揭露出来一些腐败官员就具有那种“差异性强势”特点。这些人在掌管他们升迁大权的上级领导面前,一副哈巴狗样子,没有一点“血性”,而在他的下级甚至同级面前就像变戏法一样变成另外一副“强势”嘴脸。例如刚揭露的腐败官员海南省常务副省长谭力在四川任职期间曾经动手打过他的副手。尽管多么强势的王立军也不得不挨他的更为强势的上司薄熙来的巴掌。

其实,“强势”性格也具有它的正面特性,这种正面特性主要体现在他的职业操守方面。因为,对于一些理性公众人物,他们深知,“强势”表演应当具有“资本”,这种资本要被社会公众,或至少你的职业同行了解并认可。我们俗话说,“强势”要有强势的本钱,否则社会公众对这种人的“强势”就会不屑一顾。最近有人质疑个别网络达人的职业水准,其中却有少数职业达人(也许他们的专业水平不错)自己还嫩的很,阅历也很有限,却大谈“人生经历”及敏感事件的看法而引起一些人的反感。尽管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言论交流平台,但也大可不必在那儿花费过多时间去讨论那些简单的“社会问题”。即使我们这些退休老头时间相对富裕些也当适可而止,何况我们年轻人毕竟还有自己“压力山大”的“本职工作”。为此,我以前写过一篇博文:“年轻人,科学网也会上瘾啊!”,规劝那些每日在网上“辛勤劳作”的人。

“强势”的正面效主要体现在自己品质的“修炼”上。让你的“强势表演”过程有内容,有道理,有思想,能够让人信服,社会大众还能够从中得到教益,这就是“强势”的社会正能量。当然,人无完人,我们不应该要求这些正面“强势”人物的外在表现那样“完美”,有点无关紧要的“瑕疵”又何妨。

在我的经历及对“强势”的理解,除了危及自己生存事件,我们几乎在大多数社会事件中都存在退让的可能和空间。因为,在我们一生经历的所有的看似需要“强势”事件中,归根结底是“利”。自尊心也好,虚荣心也罢!争论出一个“子丑寅卯”究竟是为什么?谁能说得清楚,还不如来个“难得糊涂”。当然,比较纯粹一点的学术或其它相关问题讨论时的强势表现是另外一个话题,不在此讨论之列。我们的社会总将一些能忍让,与世无争的社会公众归于“窝囊”,嘲笑他(她)们活得“憋屈”。其实,这类看似能“忍让”的人中有一部分属于心态平和,有度量,他们“闷头干活”,在学术界“做自己的科学研究”。他(她)们成果丰硕,最终不但没有“吃亏”,而且捡了“大便宜”,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尊敬,“吃亏是福”正是这些人行为的真实写照,我身边就不乏其人。况且,我一贯认为,在这类“抗争”中有时是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忍字头上那把带血的刀高悬在每个人的心上,需要我们理性坚持和忍耐,否则就随时可能危及你的小命。

因此,在社会活动中,衷心希望我们广大“知识分子”尽力展现“先生和女士”本该有的那种“翩翩君子”风格,为社会公众做出榜样,那样我们的社会和谐就不会是空中楼阁。

 

2013124初稿,2014723完稿于武汉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3617-814087.html

上一篇:地球科学的魅力
下一篇:诠释普世价值的体育精神

7 朱晓刚 郭战胜 王铮 尤明庆 孙东科 Vetaren11 blackrain0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