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宗教信仰与偶像崇拜

已有 4739 次阅读 2016-7-30 08:5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对于佛教寺庙,虽然也进去过不少,但大都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印象比较深一点是还是香山的碧云寺,之所以能有较深的印象,是因为那里有个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所塑的金身都比较高大,尽管有不少是坐着的,但身形依然伟岸。更重要的是,那五百罗汉表情各异,实在是非常生动。有平静的,有微笑的,有凝神肃穆的,也有呲牙咧嘴的。有的看上去比较凶恶,但实在不知道为什么要装出这样一副样子。是要故意吓唬什么人吗?还果吓唬鬼神?可是鬼神会怕你一个张牙舞爪的罗汉吗?实在想不出道理来。最后一个是济公,身形矮小,与其他罗汉不成比例。据说罗汉堂最后没有他的位置了,他就窜到房梁上坐着去了。坐在房梁上的济公,不可能身形高大,只能委屈他老人家了。

那年去九华山,距今已经近三十年了。那是在一次会议的休息期间,人家都去看什么肉身佛,我和另一位与会者却专门去爬天台正顶。回来后,一位远房的表兄问我,为什么不去看那些寺?我也回答不出为什么。表兄感觉有点遗憾,或者还会笑话我不懂得九华山,这个地藏菩萨的圣地。

其实,在登天台正顶的过程中,沿途还是有不少寺庙的。只是那些寺庙都不大,里面香烟缭绕,让人喘不过气来。所以闻着这样的气味,我就没有可能进去参观。当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烧香膜拜。我觉得如果我做这样的动作,我自己就会觉得自己太可笑了。我第一次看到现代装束的人跪拜在佛祖的泥塑前,倒身便拜,觉得十分惊异。这样的装束,与这样的动作,怎么看也看不出有什么协调的样子来。而那些缭绕的香烟,不仅让人觉得空气的严重污染,而且觉得花费这样的钱财实在是不可理喻。

佛祖塑像的位置多在大雄宝殿。他们模样都差不多,低眉顺眼的样子,眼睛且细且长。头发都是蓝色的,且卷曲着。不知这样来塑佛祖的金身是根据什么讲究。因为面部、手部及其他裸露在外的身体部位都是金粉涂抹,所以看上去他们都是金碧辉煌的样子。他们的表情从某个角度来看,是深不可测。的确,佛祖要是想什么,能让常人一眼看出来,那他还是佛祖吗?所以一定不能让人知道或者看出来他在想什么,在琢磨什么,那几乎就是一定的了。看着这样的金身佛像,我就看不出现什么值得细看的。当然,佛祖两手的位置据说也是有讲究的。只是我不太关注这些讲究,所以至今也说不出所以然来。

颐和园佛香阁前有四大天王之塑像,四大天王的正规名字叫什么,我根本不记得,但知道他们手里拿的家伙事儿,跟风调雨顺有关。但至今的印象只是,拿着琵琶的管调,拿着雨伞的管雨,那两位管风管顺的手里拿着什么,已经记不得了。还有哼哈二将,小孩子初看上去,没有不害怕的。还是那个问题,他们做出这副鬼样子,到底要吓唬谁?就是为吓唬小孩子吗?反正成年人不会感觉害怕。神通更加广大的妖魔鬼怪恐怕也未必害怕。

佛教的教派我也弄不太清楚。似乎禅宗不是太关注偶像崇拜。禅宗讲究斗机锋,似乎更像是一种智力上的游戏。当然,禅宗的斗机锋是士大夫们爱玩的游戏,普通没有太多文化的老百姓玩不起这东西。中国的善男信女们,我相信大多数也弄不清其中的奥秘。甚至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未必都是虔诚的信徒。中国人对偶像的崇拜,更有一种实用主义的因素在内。只要能有用,他们什么都会拜。这就是说,他们不仅拜佛祖,拜观音,也拜道家的三清,也拜跟这些没关系的龙王、药王、妈祖什么的。很多人就是走到哪儿拜到哪儿。有位做生意的大姐,自称笃信佛祖。结果也不知道从哪儿“请”来一尊弥勒佛的坐像。那弥勒佛,左手托着金元宝,右手提着一串铜钱。我看了许久,总觉得这不应该是弥勒佛。按佛教说法,弥勒佛是未来之佛,是接释迦牟尼班的接班人。这佛爷怎么还迷信起金钱财宝来了?这还是佛教吗?再一琢磨,不对,这一定是某些假冒者私下做的,就为蒙骗这些生意场中的人们。生意场中的老板们,哪个不想发财?哪个又不想避祸?可是他们怎么知道怎样发财,又怎样避祸?于是无奈之下,就求诸佛祖。佛祖不是保佑苍生的吗?我们也是苍生中的一员,佛祖不没有理由不保佑我们,对吧?所以有人就利用老板们的这种对于佛教相对幼稚的心理,制作出这么一个看上去就很假的偶像,来赚他们手里的钱。这些人也太狠了,难道他们真不怕他们的这种胡作非为会遭报应吗?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有些人为了钱,是不太迷信的。就像当年王熙凤想的那样,她就是为了赚钱,哪怕是昧心钱,也不怕什么神佛报应。不过,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如果那些虔诚的人们看到了,心里会怎么想呢?

佛教中的有些教义还是有些积极意义的。比如,要告诫人们善于放下,不要纠结于那些身外之物。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是有点辩证法的。可是,有多少烧香膜拜的信徒们真的参透了这些有用的道理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993476.html

上一篇:纸质读物和电子读物
下一篇:理科、文科、通识课

6 吴炬 陈敬朴 王家冰 吉宗祥 侯成亚 wangbin6087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