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西方历史和文化类的学科有兴趣,虽然在国内也上过一些课,但授课老师和学习资源等都感觉有那么一点不足。总是有一些书没有,或总是有一些问题授课老师讲得不清楚,而且所有的文物和场地都在国外,待在国内学习西方历史文化感觉就是有点隔阂,有些缺憾。但最重要的是,国外读博有很丰厚的奖学金,一些学校不仅学杂费全免,还会每个月给予补贴或其它的奖励,可以全心全意地投入在学习中。
决定要到国外读博,就是一连串申请博士班准备工作的开始。首先是认识要申请的学校、系所、老师。我浏览过很多学校和系所的网站,找出研究兴趣与自己比较相符的老师,研究他们的论文,查看他们的学术履历、接受过的访问或活动摘要,了解他们怎么谈自己的兴趣。花在这里的时间都对建立起自己的学术档案很有帮助。学术档案中,写作样本是相当关键的材料,其中的选题、资料处理与解读、写作能力等,都是系所评估申请人的学术发展方向和上限的重要指标。要借机会多和一些已经认识的老师交流,还尽可能询问关于自己的写作样本如何改进的一些细节。我在国内学习的时候有写过一些论文,从中挑选了一两篇,针对不同系所和老师的方向和研究兴趣做一些调整。而不断地阅读和写作练习也会对考托福和GRE有所帮助。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博班声明 不看GRE的成绩了,但是系所在筛选上会采取的新标准,就很难说了。通过这一系列的准备,我最终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在国外读博的经验是相当震撼的。学术活动方面,所有研究生一定要参加院系主办的讲座,与在场的老师一起举手发问,很多老师看到有学生举手发问时,会让学生优先。学术训练全都是研讨课,我经历过最多的,是练习拆解一篇文章,把核心概念拉出来,然后分析写作者怎么选资料、用资料,分析是否合理,以及自己会采取的方法。在研讨课上也会练习操作。我们按照会议形式,针对一个题目发表十五分钟的论文,然后接受提问。研究生也可以申请学校和系所会提供的会议发表经费;我获得过许多次,且往往可以得到过半或甚至全额的补助机票住宿,同时,海外机构若提供学习机会,学校和系所也会尽可能地在经费上提供协助。
读博最大的困难就是学无涯这一点。有太多材料和题目可以研究,但最终你只能选一个作为你的博士论文题目。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困难是有限的经费时间;我的全额奖学金是五年期,而五年大致上是学位取得所需的时间,所以压力小,但有相当多种奖学金是预期四年拿学位但只补助三年的,或预期五年拿学位补助四年的,剩下来的一两年得自己去找经费支持,这样一来,压力便会增加。这也意味着,即便是在申请学校时就已经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博士学位预期修业的年限,只有对开始读博时的时间规划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读博开始,得考虑社交时间和学习时间如何妥当分配,而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的时候,就得把研究时间和论文写作时间适当区分出来,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如果不小心错过了经费支持的时间,排山倒海的压力一来,论文写作就更加艰难了。
请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 | ![]() | 更多科研出版干货就在 | ![]()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8 1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