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研究生甚至本科生都在撰写学位论文时接受过科研方法训练。当学生毕业后加入到高校、研究院所或企业研发部门开展工作时,也经常面临大大小小的科研任务或产品研发任务。制订研究计划是每个科研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无论人们在日常工作中是否意识到,研究计划其实总是存在的,无论是以正式的书面形式还是非正式的口头形式,研究计划总是存在于每个项目开始之前,并贯穿于整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好的研究计划等于将论文成功地完成了一半,因为所有论点和论据都已经被深思熟虑地精心策划好,只等待按照计划产生数据并予以验证。本文简述制订研究计划的五大要诀:种类、目的、方法、时间规划、结果预测,帮助大家制定出满意的研究计划。
一、研究计划的种类
研究计划的英文是research protocol或research plan。熟悉大企业产品研发工作流程的科研人员都知道,企业通常将各个部门按照职能划分为分析、设计、测试三大类。这个原因是产品需要先经过分析计算,然后才能产生设计,最后被实验验证。因此,在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中,研究计划通常是将工作分解为分析、设计、测试这三种更加具体的职能进行撰写和管理,即分析计划、设计计划、测试计划这些更加细分的计划。然而,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工作中,以及在向科学基金会或企业申请经费支持时,研究计划是不能按照工作职能细分的,而需要包括分析、设计、测试全部三个职能。因此,是否按照工作职能细分,是撰写研究计划的第一个注意事项。
企业产品研发中的分析工作的成果是分析报告。高校科研工作的成果通常是论文。技术报告和期刊论文有其规定的格式,本文不赘述。在产出这些成果之前,人们通常需要撰写提交并用于指导后续具体工作的科研文档包括以下两种:研究提案(research proposal),研究计划(research protocol或research plan)。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论证研究理由和经费的部分。研究提案用于申请科研经费,常见于高校教师和各单位向经费颁发机构申请科研经费,说服资助者批准立项,而且经常是应研究提案招标(Request for Proposal,简称RFP)而撰写和提交。研究计划通常不包括经费申请内容,在研究理由的论述上有时也可以弱化,而更加重视对操作方法和结果细节的策划,通常用于提交上级审核批准,避免研究过程走错方向、走弯路或达不到要求,也用于规范约束科研人员自己的研究内容范围。研究提案和研究计划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在执行项目时需要使用的工作计划。
研究提案都是正式的文本,具有固定的格式。研究计划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的研究计划是书面的,具有固定的格式,通常用于在工作流程中提交上级或客户审批和存档。非正式的研究计划见于会议记录、白板手书拍照、个人草稿规划记录等形式。正规的单位或工作流程通常要求每个研究项目都必须具有正式的书面研究计划,以便逐级审批和存档查阅,维持研究计划的严肃性,不可随意修改。
正式的研究计划需要在标题页开列以下内容:课题标题、研究计划编号、研究人员的姓名、单位、地址、联系方式、关键词。有些研究计划要求具有摘要。
二、研究计划中的目的
科研目的需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以及论述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它的意义和重要性,陈述研究理由,并且导出预测的论点,以便在方法一节导出相应的论据策划。在识别问题和预测论点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概述相关文献。这些内容与撰写论文的引言部分很相似。
三、研究计划中的方法
与论文中的材料和方法一节类似,研究计划中的方法部分需要陈述具体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不仅需要描述模型或实验设备,而且需要包括假设、因子、响应、边界条件、针对每个论点所需要产生的论据的图表格式分节策划等。具体来讲,以医学研究为例,方法包括受试人群选择、有效性评价方法、安全性评价方法、副作用评价方法、统计学方法、质量控制方法、偏倚控制措施、伦理道德遵守流程、数据收集整理和存档、论文发表政策和规定等。对于很多管理严格规范的领域,研究计划需要层层审批,不可随意修改,因为涉及资金、人员、伦理批准等。例如,在向单位的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简称IRB)提交项目申请时,通常需要附上研究计划。
四、研究计划中的时间规划
与论文不同的是,研究计划需要包括专门的一节策划各项任务的时间表,开列产生每个论点所对应论据的所需人员、资金、计算和实验资源、时间安排。
五、研究计划中的结果预测
与论文中的结果和讨论等节不同,研究计划中的结果主要是预测性的草稿,包括策划的数据格式和猜测的数据趋势草图等,而非事后基于研究数据的严格事实。在展示预测的结果时,需要尽量做到实事求是和有所依据,而且需要紧扣论点,对每条论据的数据结果的格式和内容进行详细策划。数据图表的策划水平基本决定了项目的科研难度深广水平和论文的学术水平。参考文献和附录可以作为独立的节存在于研究计划的文末。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2 0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