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论阁Enago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nago

博文

论学术素养

已有 4424 次阅读 2022-6-15 10:46 |个人分类:科研感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在世界上立得住脚——而且要光荣地立住——是要以学术为基础的……学术昌明的国家,没有不强盛的;反之,学术幼稚和知识蒙昧的民族,没有不贫弱的。”从宏观来看,学术素养关乎国民整体素质;从微观来看,学术素养关乎每个科研人员的学术创造力。所谓学术,是指具有较为专门而系统的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学问。所谓素养,是指经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意识、知识和能力。通俗地讲,学术素养就是指一个人在执行或鉴赏研究工作时所具备的常识、意识、知识和能力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谈论科学素养、文学素养、音乐素养、艺术素养等。这些素养指的是在执行科学、文学、音乐、艺术工作时所体现出来的专业操作能力,或在鉴赏这些工作时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或常识,例如了解天文地理知识和具有鉴赏交响乐或抽象派绘画的常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素养,专业工作人员会出现一落笔就出错的极不称职现象,而鉴赏人员会出现茫然不懂的尴尬。学术素养亦然——如果科研人员或青年学生没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就会出现无法完成研究论文的不称职现象,并在阅读吸取其他相关专业的文献成果时出现看不懂的尴尬。

与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等人尽皆知的大众化素养不同,学术素养是研究人员(例如研究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小众素养,尚未引起全社会应有的广泛关注。因此,学术素养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仍然处于初级认知阶段,导致国内外大多数的学校仍尚未设立必要的专门教育课程。但是,其紧迫的需求和系统化教育之缺失的问题,毫无疑问地存在于每一位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甚至资深科研人员。这从每个研究生在撰写和发表期刊论文时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就能显而易见。

当我们称赞某个人素质很高时,其实就是在称赞这个人的行为举止非常得体,而且把文字写得很漂亮、把话说得很到位、把事情做得很好。而当我们看到一篇充斥着逻辑错误、方法错误、语言错误、格式错误的论文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学术素养太差”。因此,学术素养就是科研人员和青年学生在学术界的一张生动的名片,体现着自己的学术形象。

关于学术素养的具体内涵,很多学者给出过不同的诠释,大体集中于以下几点。从英文来讲,素养可以被解释为literacy(专业知识、读写能力)或competency(胜任的能力)。国际学术委员会指出,学术素养包括批判性阅读能力、文本的解译能力、在学术流派中完全准确的写作能力、参与复杂学术讨论的能力——即读、悟、写、说这四大学术能力。还有些学者指出,学术素养包括研究人员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必须具有的学术能力、规范意识、专业知识、学术道德,即在上述四大学术能力之外又增加了后面那三项。学术能力还可以理解为发现学术问题的敏锐性、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创新性问题的能力、科研表达的能力等。规范意识是指恪守正规化的科研方法、学术规范和写作格式等要求,使得做出的工作和写出的文章看上去具有专业性,而不像是业余的或未经训练的。专业知识是指宽广而深入的学科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持续不断的知识更新、特定学科的专业研究范式和专业话语方式。学术道德是指自觉尊重他人学术成果、拒绝学术造假、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等。

哈佛大学关于学术素养的诠释包括以下八点:(1)界定问题和提出复杂问题的能力;(2)挑战流行观点的批判性思辨能力;(3)从不相关的信息中汲取所需信息并将信息概念化后重新组织成说明问题的新信息的能力;(4)探索性地提出方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归纳地、演绎地、辩证地、逻辑地思考问题的能力;(6)带着运用的眼光讨论各种想法的能力;(7)对事物解释并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的能力;(8)能够独立完成工作而又能开展团队工作的能力。这些诠释所针对的能力虽然重要,但比较抽象,也不够全面,而且没有落实到在学术素养培训上具有足够强的可操作性。

目前在国内外高校中对学术素养的系统化教育培训是严重缺失或不足的,具体体现在论文质量不高,尤其是英文论文的质量不尽人意。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和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增强,对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尤其是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和学术讲解交流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培养学术素养的最佳渠道是围绕论文写作的实战需求,针对以下14项要素进行系统化课程培训:(1)学术道德;(2)学术写作;(3)科研经费申请写作;(4)文献检索;(5)科研方法;(6)科研计划与管理;(7)数据处理方法;(8)学术图表;(9)学术汇报;(10)学术能力评价;(11)英文期刊投稿方法;(12)英文科技写作要求;(13)翻译方法;(14)英文写作方法。这14项要素构成了在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展大规模、正规化的学术素养课程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需求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将上述14项学术素养训练要素与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课程对比,可以明显看出缺失的内容。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开设的课程内容包括:(1)学术道德、工程伦理、医学伦理、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2)科技论文写作、科学写作与报告;(3)科技文献检索、信息检索与利用;(4)数据融合、数据挖掘;(5)学术英语写作;(6)翻译理论与实践;(7)科技英语、专业英语、学术交流英语、学术英语视听说、英语阅读、英语读写译。可以看出,目前国内高校只在14项要素中开设了不到7项内容的课程训练,缺失了一多半内容(即在上述14项要素中用粗黑体下划线标记的内容)。而且,在已经开设的课程中,教学内容也不够完整,急需补充提高。因此,针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需求,非常有必要开设一门包含14项要素的“学术素养”选修或必修课程。

学术素养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对人才的期待。开学术素养教育之先河,任重而道远。



https://m.sciencenet.cn/blog-681387-1343071.html

上一篇:[公益讲座]学会这些技巧,让您的研究数据自己开口说服审稿人!
下一篇:助写者与避免论文代写的学术不端

1 孙学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9-30 2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