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H6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SH62

博文

博士论文那些事 精选

已有 10867 次阅读 2021-6-18 15:1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博士论文那些事

张士宏

2021年6月18日

 

       博士毕业30年整了,指导博士生也超过了20年,毕业博士生达到了40人,但也快到退休年龄了,也算“资深”导师了。评审的博士论文、参加的博士学位答辩也不记得有多少了。看到科网上大家热烈讨论了博士论文的很多问题,也想总结一下,与大家共享吧。

博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常见的工科论文有以下主要几种类型:

1)第一类问题。写作方式不正确,个别论文几乎是科研工作总结或研究报告、甚至实验报告,比如有人的博士课题工作背景是开发了一条新的生产线,其博士论文竟然是按照工序流程,将设备、工艺、模具作了全面总结,甚至对所设计的新设备每个部件做了应力计算和强度校核。这样的论文根本不能叫博士论文,当然不能通过。还有人研究了一种新材料,其论文对该材料涉及的研究过程和重要问题都当成1章写成了论文,包括材料成分设计、制备工艺及设备、组织和性能检测、塑性变形工艺试验、焊接工艺试验、热处理方法、腐蚀性能试验、生产产品介绍等。论文研究工作虽然很有工程意义,但没有脱离研究报告的模式,学术创新性不知道在哪里,这样的论文也不应进入评审和答辩环节。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大比例是在职博士生出现的,因为他们平时忙于科研或教学工作,导师往往以为他们专业水平不低,导师有时疏于具体指导。他们学习时间长,参加的项目多,专利多,甚至随大流发表了不少一般性论文,但不免有想蒙混过关的想法。同时,导师或是太忙疏于指导,或者课题也不是导师的,是所在企业或单位项目,个别导师或者也不关心博士论文套路!

2)第二类问题。逻辑混乱。论文缺少逻辑性,往往是多个问题的拼凑,没有学术主线,思路混乱。比如有同学的论文是开发了某种材料,除了写该材料研制的相关问题外,中间还出现了一章另外一种材料的制备和组织性能实验分析,或者是对所研制材料又增加了某种元素成分单独成章,其他部分均与其无关。也有些论文顺序混乱,各章之间关系不清楚。

3)第三类问题。没有学术思路。按说,博士课题应该是具备前沿性和工程应用前景,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需要,目标或结果具有创新性。即使是工程学科,也要结合国家重大工程或社会需求选题,然后要提炼科学问题、解决卡脖子工程技术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或共性科学问题。因此不能写成研究报告,不能只是给出实验数据和结果,不只是总结归纳规律。要在数据处理、总结规律的基础上,揭示问题的机理,解释或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最后提出理论或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解决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工程设计的依据或设计理论、分析计算软件,可以推广到类似工程问题的应用。因此,博士论文应该是问题导向的,或者是科学问题导向的,实质是实现学术创新。要围绕一两个学术问题开展研究和分析,可以从问题的不同侧面进行分析,大胆推理,小心论证,认真验证,获得正确结论和科学成果。

有的同学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做实验做分析不问为什么,只是去做,论文主要是告诉读者结果是什么,或给出现象分析和解释。例如,某同学在某合金中加入了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元素,然后开展试验和分析。但问起他为什么选择这种元素和这个比例?他根本没想过,只是说加入了有什么好效果,其实是导师让他做的,或者是企业的建议。虽然是依据了别人的建议,但你自己总要搞懂为什么,怎样确定增加的元素及其比例。也有人在某温度下做了材料的加工实验,但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个温度,他说是导师建议的,或参考文献给出的,他自己根本没有考虑过为什么是这个温度范围,而不是其他温度范围。这样的研究方法哪有科学性?还不如本科生毕业设计或工程师的日常工作。

4第四类问题。教科书式的分析解释。有些博士论文,对问题的分析不是依据数据和具体实验结果,而是看到实验结果大概影子就按照教科书的传统理论长篇大论分析,说的都很有道理,但根本没结合具体数据或实验结果。对同类现象没有数据也几乎是分析正确的,这就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不会有新的科学发现。

5第五类问题。论文不精练。博士论文要精练,不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早年的论文并不是很长,很多名人的博士论文甚至不到100页。如今一篇博士论文一两百页很常见。但也有二三百页甚至更长的。其实没有必要太长。如果一个博士生不能尽可能写出较短较精炼的博士论文,说明他的学术训练不足,写作水平有问题。至于如何精炼,有以下建议:综述一章不能过长过细,总长度的10-20%之内比较合适。所有介绍的内容都应与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相关。不相关的、关系不密切的、能删去的尽量删去。常用设备仪器不必介绍设备本身细节,只保留与实验相关的参数、方法介绍即可。各主要章节,与创新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尽可能删除。所有保留内容都要围绕主要创新内容。当然,所保留的内容要有系统、有逻辑,自成体系。

6第六类问题。参考文献问题多。参考文献要全面,国内外主要研究者、代表性文献都要有。要有外文的,更要有中文的。文献必须自己亲自阅读过,不能间接引用。文献要有足够的数量,表明你阅读的广泛性,但也不能过多,一两百篇一般足矣。有人引用了几百篇英文文献,你真的都读过吗?也没必要把某位研究者的大把论文都引用,要有重点,每篇文献的引用都是有必要的,正文有出处的。当然更不能漏引。有些人明明参考了他人的工作,但又怕人家挑理,或怕别人认为不具原创性,故意不引用人家的文献,这样不但态度不端正,还可能出大问题的。当然,参考文献的规范性问题更多。有些文献不必引用,例如教科书,那都应该是成熟的东西;还有没正式出版的内部文献、报纸的短消息、网络链接,都不建议引用。

   暂时总结这些,有时间再继续。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2820-1291707.html

上一篇:院地合作之路越来越宽广
下一篇:人生三生三世

33 卜令泽 郑永军 李宏翰 喻海良 于法标 吴斌 黄永义 李璐 袁修柳 贾玉玺 郁志勇 唐小卿 任卫军 蒋金和 梁洪泽 李东风 张红光 匡琛 刘全生 汪锐 朱江峰 符冠富 刘辉龙 王永奉 孙颉 苏志东 刘继为 杨正德 闫江毓 刘秀梅 张鹰 赵凤光 傅晓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