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纪念饶钦止先生诞辰120周年(之二)

已有 4093 次阅读 2020-2-22 05:56 |个人分类:科研院所史料|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黎尚豪笔下的饶钦止形象

我自1943年春从饶老学藻类学,四十六年来得他言传身教,获益匪浅。饶老的名字,我最初是从国外出版的刊物上看到的。1939年我大学毕业后开始进行淡水藻类生态研究,碰到许多分类上的问题。因此下决心先从分类做起。从文献中知道饶老后,就写信向他求教。1942年秋,当时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所长王家楫来信问我愿不愿意到该所做饶老的助手。这样好的机会我是求之不得的。当时由于我教的两门课未结束,一时离不开。直到1943年初才来到四川北碚,在饶老指导下从事藻类分类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重庆附近的北碚,是当时科研单位、文化机构和大专院校集中之地。前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就坐落在北碚的嘉陵江畔。饶老每天一早就坐在实验室里,在显微镜下观察藻类标本。饶老要求非常严格,标本一定要从各个角度认真、仔细观察,再选出典型的标本,用显微描图器描绘出来,一丝不苟。他常说,搞分类工作,首先要把物种名称鉴定准确,然后才谈得上研究其他如系统发育等问题。饶老绘的藻类标本图,不仅形似,而且神似。美国藻类学大师,也是我国老一辈藻类学家饶老、曾呈奎、周贞英等教授们的老师泰勒教授,曾向同行夸耀饶老的图,不仅是精确的科学图,而且是美术品!

记得在抗日战争胜利那年秋天,我随饶老一起到川南金佛山采集标本。那时我已单独到野外采集多年,有一些实地经验。但和饶老一起,看见他背着挎包,脚穿草鞋,在清冷的溪水中,在嵯峨的石岩上,在阴暗的洞穴处,不怕艰苦,锐利地观察,仔细地采集标本,实在衷心敬佩。饶老白天整天在野外工作,晚上在油灯下把标本一一整理记录好。当天事,当天做完,再累也得完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北碚的“碚”,据说是突出江中的大岩石的意思。多少千万年来,嘉陵江水把碚淹没了又露出。有谁想到这“碚”竟是藻类生长的宝地?饶老在“碚”那儿除采到一般藻类外,找到两种少见的红藻,还发现稀有的淡水褐藻和发现绿藻的一个新科——空盘藻科(后经樊恭矩先生改命名为饶氏藻)。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没有犀利的观察力,长期浸泡在“碚”下的宝藏是不易被发现的。

我开始研究双星藻科植物时是以饶老早期发表的论文《四川双星藻科植物》为典范的。它是这类藻类分类的一篇重要文献。记得在五十年代初期,印度两位著名的藻类学家对某一种双星藻科植物的鉴定发生争执时,在众多的双星藻科专著中,他们声言要以饶老的这篇文献作为判断的标准。直到现在这篇论文还为学者们所引用。

饶老在美国留学期间,除发表上述出色论文外,还发表了一系列的中国鞘藻目的论文。回国后,继续在全国范围搜集鞘藻标本进行研究。几十年的耕耘,对鞘藻目的系统分类提出了新见解。多年的辛勤,凝集成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中国鞘藻目专志》这一巨著。 我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藻类学家Lund(隆德)博士谈起这本书时,他说饶老鉴定的种类,都已收入费氏藻类种类资料库(Fritsch Collection);他还说真想不到饶老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年龄又那么大了,写出那么有价值的专著,真了不起。

最近看到科学出版社送来的饶老主编的《双星藻科志》样书,这是饶老和他多年教导出来的一支强劲的藻类分类班子编写的,是《中国淡水藻类志》的第一本。它的问世,无疑是我国淡水藻分类的里程碑,也为国际上提供了一份新的重要文献。

在工作中饶老很少闲话,态度十分严肃。在工作之余休息时,他却是喜欢“摆龙门阵”的。记得与他一道工作时,看见他表链上挂着三个金光闪闪的饰物。我问他是什么东西,原来是饶老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时获得的三枚“金钥匙”。他一一介绍了获得的经过。那是付出了多少辛勤劳动、孜孜不倦的学习所取得的荣耀啊!

(以下附识均为本博主所加)

附识1:黎尚豪(1917-1993),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1943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工作。饶钦止(1900-1998),1935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入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工作。1944年动植物研究所分为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饶、黎同在植物研究所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动植物研究所从南京辗转迁至重庆北碚,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迁至上海。1950年,以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为主(含植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等)新组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饶、黎同在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王家楫(1898-1976)、伍献文(1900-1985)、饶钦止在水生生物研究所被尊称为“三老”,故黎在文中称饶钦止为“饶老”。

附识2:饶钦止著《中国鞘藻目专志》,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附识3,《中国淡水藻志·第一卷·双星藻科》,饶钦止主编,科学出版社1988年7月一版一印。

附识4:饶钦止生于四川重庆。“摆龙门阵” ,四川方言,谈天或讲故事。饶在美国留学期间曾获表彰学习优异的“Φβκ”、科学工作优异的“εδ”和生物学工作优异的“εΦ”三种金钥匙奖章。

8.jpg 

前排右二饶钦止,后排左三黎尚豪

本文楷体字部分皆引自《饶钦止教授九十寿辰专集》(1989年,内部出版物)中黎尚豪《我的老师饶钦止教授》一文,系摘录。 

易伯鲁笔下的饶钦止形象

我初次见到饶老是在1945年的重庆北碚,欣闻日本投降的狂欢之夜,他喜悦地从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简朴的工作室走出来,和大家一起共饮胜利酒。那时我还是个青年,和他不在一个单位工作,却已经把他当作自己的师长了。四十年代后期,我们同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大院,我和他接触的机会多起来,觉得他没有一点高级研究人员的架子,是一位耿直和表里如一的长者。平素饶老的仪表虽显得严肃,但实际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全国解放初期,年已半百的饶老,响应新成立的教育工会的号召,积极组织和参加了拔河比赛,使沉寂的上海各所顿时欢腾起来。他的行为给年纪稍长一些的研究人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起了带头作用,给年轻人带来莫大鼓舞。

当时,“科学要为人民服务”和“研究工作要联系实际”等口号,对大家都较陌生。经过学习,饶老率领年轻人前往浙江菱湖地区养鱼区进行调查。特别是1953年,饶老怀着极大的热情,亲自带队从上海来到武汉,对湖北省数以百计的大小湖泊进行水生生物和渔业调查,为大水面放养起了推动作用,为水生生物研究所日后从上海迁到武汉进一步打下了基础。野外工作结束后,正值武汉的酷暑季节,年过半百的饶老和大家一起挤在武昌一个阁楼上,不顾蚊叮虫咬,忍受着长满痱子的痛痒,认真书写总结。这种雷厉风行的精神和作风感染了不少青年人。

有一年,水生所大水面养殖试验室,要进行鲤鱼冬季产卵试验,因人手不够,要求其他研究室人员支援,没有料到饶老也报名参加了。初冬的一个晚上,我亲眼看到饶老坐在篮球场边新砌锅炉旁的小凳上,不断地向炉内加柴添薪。当时要把一大锅水烧开,再注入小亲鱼池中加热,使成熟度达到4期的亲鱼,迅速转换为5期而产卵排精。鲤鱼冬季产卵成功了。)

饶老是藻类学专家,他在这个学科领域里的贡献,当有同行专家予以评说。而我则亲睹他以广博的学识,在一些边缘学科方面做出了不少成绩。1956年出版的《湖泊调查基本知识》,他是主编,并撰写了“序言”和“与放养有关的几个湖泊问题”、“湖泊浮游生物总论”等篇章。1961年出版的《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饶老是总编,除了参加“绪言”、“与放养有关的几个湖泊问题”、“湖泊浮游生物总论”的编写外,还以莫大的毅力,把一部集体编写的70余万字的巨著,加以通读、润色和修改。饶老是从不空挂头衔的。

饶老酷爱美术,热爱生活,他的工作室总是清洁宜人。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和他共居“牛棚”时期,看到他的地铺最为整洁,他还和大家一起共建简易厕所。

(以下附识均为本博主所加)

附识1:易伯鲁(1915-2009),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生物系,1945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工作。饶钦止(1900-1998),1935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入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工作,1944年动植物研究所分为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饶在植物研究所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动植物研究所从南京辗转迁至重庆北碚,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迁至上海。1950年,以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为主,新组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饶、易同在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王家楫(1898-1976)、伍献文(1900-1985)、饶钦止在水生生物研究所被尊称为“三老”,故易在文中称饶钦止为“饶老”。易在《自传》(《易伯鲁文集》567页)曾写道:“我到中央研究院半年多,日本即战败投降,令人狂喜!那时我才知道,还有中央研究院植物所,在距此不远的乡下,动物所的人连夜步行前往,共饮胜利酒。”

附识2:

9.jpg

右起饶钦止、黎尚豪、尹文英、黎功德,易伯鲁,1950年摄于浙江省菱湖南滨村鱼塘边。

10.jpg 

1953年的湖北省湖泊调查工作,饶钦止任湖泊调查队总队长,黎尚豪任总队副,全队67人,其中水生所27人,中南地区各省水产干部27人和上海水产学院学生13人。

附识3:1958年末至1959年初,水生所鲤鱼冬季产卵攻关成功,其中试用王不留行(中草药)催青。多人纷纷赋诗祝贺,陈启鎏作《贺鲤鱼冬季产卵成功》三首,其中两首:瓦是玻璃土筑墙,改装油桶作温箱,灵丹更得脑垂体,土法当中带有洋。保温单凭管两支,无遮无盖露天池,王不留行应有望,大腹便便待产时。1956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各研究所中“助研升副研究员”36人,其中有水生所3人:陈启鎏、朱宁生、易伯鲁。

本文楷体字部分皆引自《易伯鲁文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一版一印)528页《难忘的记忆——恭祝饶钦止老人九十寿辰》一文,系摘录。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8326-1219727.html

上一篇:纪念饶钦止先生诞辰120周年(之三)
下一篇:纪念饶钦止先生诞辰120周年(之一)

6 郑永军 韩玉芬 王德华 张庆费 朱晓刚 朱朝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