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明物理学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kylark1981 用科学的思维理解每天发生的事情

博文

谁在说科学是真理,谁又说科学是精确的解释? 精选

已有 6581 次阅读 2022-8-30 11:0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摘要:科学不等于真理,也不是精确的解释。哲学家、科学史家们没有必要拔高科学,然后再批判科学。他们喜欢讨论什么是科学,科学与社会等大而抽象的问题,但是对具体的科学的认知却存在错误和误解。

在一些哲学、科学史、社会学等相关的著作和报告中,经常听到“科学作为真理”,“科学是真理的化身”,或者“科学是无限真理的整体”等类似的言论。这些观点也成了他们批判科学的靶子,甚至成为了反科学的理由。但是,如果你去问任何一位科学家,他们都不这样认为。我们无法考证是谁首先喊出了这个口号,也许物理学的不断成功,以及它的大量的理论预言被实验一次次证实,在一些人心中渐渐形成了这样的所谓真理的认识。但是,物理学家和科学家从来不这样认为。也许在牛顿力学之初,的确有人有这样的雄心,希望建立一套绝对正确的理论(或真理),但是在当时的实验条件(比如有限的实验精度)下,这样的雄心是无法实现的。在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大家就非常清楚,再精确的科学,也是某种形式的近似。至于其它学科,比如生物、化学、医学、地球科学等,就更不敢以此自居。现在所有科学家都非常清楚,这些学科的知识之所以成立,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在科学中,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在任何条件下都正确的理论,即所谓的绝对真理。换句话说,所有知识都是相对正确的。但是,这个靶子今天依旧高高地矗立在那里,供哲学家、科学史家、社会学家批判。

这些批判,总结起来,可能有如下几个。第一、科学神化,即很多人认为科学是真理的化身,代表某种绝对正确的东西。这种状况,甚至导致了科学崇拜,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精神生活。第二、科学对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不管不顾,这些问题包括所谓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基本哲学问题。有人甚至认为,科学让人生失去了意义。

科学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功,也让哲学家开始反思科学 --- 这本来是好事,科学和技术会导致很多现实问题,的确需要反思,但是现在变味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哲学家可能是首先引入这种思维的人。在他们看来,科学离开了原本的基础和起源地,失去了生活世界的意义。科学世界完全和生活世界脱钩,人只在科学世界中生活,与生活世界分离,从而失去了生活的全面性。可能在一些人看来,科学本来只应该是生活的辅助品,现在却主导了人类的生活,或者替代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人甚至认为科学让生活失去了想象力和某种趣味。胡塞尔曾经明确指出:

伽利略在从几何的观点和从感性可见的和可数学化的东西的观点出发考虑世界的时候,抽象掉了作为过着人的生活的人的主体,抽象掉了一切精神的东西,一切在人的实践中物所附有的文化特性。这种抽象的结果使事物成为纯粹的物体,这些物体被当作具体的实在的对象,它们的总体被认为就是世界,它们成为研究的题材。”(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先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71页。)

吴国盛教授在其著作《什么是科学》中说:

自然的数学化、科学的数学化以及世界图景的数学化带来两个严重后果。其一是,广泛存在的数学化符号使得我们与生活世界产生严重的疏离。今天广泛流行的量化管理、让数字说话的做法,都是这种疏离的表现。...  胡塞尔所说的欧洲科学危机,指的正式这种数学化,符号化导致我们对于生活世界的无视和忽视。后果之二是,诸事物之间的质的差异被抹平。... 一个胖子加一头猪等于多少?这不是加法,而是骂人。为什么呢?因为它消掉了胖子和猪之间的本质差别。所有能加在一起的东西,都是事先被抹掉了质的差异的东西。数字化大行其道的领域,都是丧失了质的多样性的领域。质的多样性的抹平意味着世界意义的消失。(吴国盛《什么是科学》,南方出版传媒广东人民出版社,第4章,第189 - 190页。)

所以,这些哲学家认为,在今天的科学研究中,精神和自然是完全决裂的,科学变成了冷冰冰并自诩为真理的东西;科学完全漠视人的存在和价值。当然,有些时候,他们也可能这样反思,既然自然可以在数学描述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那么精神科学是否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发展成为精确的科学呢?他们有这样的担忧和想法,是很正常的。魏敦友在《回返理性之源--评胡塞尔的维也纳演讲》中说:

在近代欧洲,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一直占据着人们生活的中心,而精神科学(Humannistic science)则不幸地一直处在边缘地带。因此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行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它对世界的成功解释,另一个是精神科学对生活解释中屡屡失败,它无法给生活提供一个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而严格的说明。(魏敦友, 《哲学研究》,3卷,58 - 61,1997年)

这些言论中,认为科学可以对自然提供精确的说明,就完全错误。即便到今天,离胡塞尔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我还是看不到化学、生物、医学能做到这一点。很多科学,只能对某些东西做到定性说明,而无法精确而定量地解释和说明。很多现象,甚至无法用数字描述。我不知道这些人在做这些结论的时候,是否做了仔细和全面的考察。此外,他们对科学和数学的错误评价,让人惊愕。数学符号都是对生活概念的抽象,比如 1+3 = 4 可以代表一个苹果加三个苹果等于四个苹果,但是不能代表一个苹果加三个橘子等于四个什么。我们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数学把现实生活抽象出来,抓住了不同运算的本质。质的多样性体现在其单位上,比如物理量的运算,都有具体的单位,所以1牛顿、1安培、1伏特等是完全不同的。这些人如此批判科学、误导大众,甚至反科学,是不应该的。

本文要明确指出来如下几点。第一、科学家,哪怕是物理学家,从来不认为科学是所谓的真理。但是科学家希望建立更精确的数学公式,并追求从更高层面检验这些理论的正确性。第二、目前一些所谓的自然可以用数学精确描述等观点,只在极少数学科(比如物理学)中得到了实现,对于其它学科,比如生物、化学、医学、地球科学等,这样的目标都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有些甚至从原理上就存在困难。这是因为这些学科,它们的结果和很多条件有关,而这样条件无法用一些简单的数字描述。但是,这些条件和参数都是唯物的,和个人的精神层面的任何活动无关。第三、科学从来没有寻求解释一切现象,尽管科学家一直努力解释自然中的一切客观的自然现象,但是科学无法回答人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科学也从来没有试图去解释人的生活。但是科学教会了大家理性、客观地思考问题。这个方法也许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思考我们生活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是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科学让人类摆脱了愚昧,回归了理性。

所以,这些人以科学反思之名,首先把科学无限拔高,竖立起一个批判的靶子,然后再试图将它打倒。这样的做法,犹如自己挖一个坑,然后自己跳下去,纯属自娱自乐而已。它们的意义在哪里?我认为他们对科学有严重的误解,而把自己的观点建立在对科学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是非常危险的。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非常明白,科学只是所有知识中的一种,科学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回答科学管辖范围内的问题。科学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假设,而科学的正确与否,完全交给实验检验来决定。每门科学都有自身的范围和局限性,比如,不要指望数学家可以治病,那是医生的工作。科学也不为任何牵强附会在它身上的非科学的东西(比如精神、幸福、宗教、法律、社会等)负责。科学会努力拓展自己的研究内容(比如科学家试图从量子力学、分子论等角度去解释人的意识等),但是不会解释一切。

最后解释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动机:第一、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对科学有一些奇怪的观点,比如从自然的“祛魅”到科学的“祛魅”,口气狂妄而愚昧; 第二、一些人喜欢站在道德或哲学的高度批判科学,甚至反科学等;第三,吴国盛的《什么是科学》以及其它科学史家的文章和著作中充满了对科学的误解。可以看出来,他们希望把科学当作一个社会现象加以研究,但是他们不懂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做过很多数学题,所以才对数学有很好的理解。所以,劝他们,要批判科学,还是要首先学习科学,所谓不入虎穴,安得虎子。

本文2022年6月15日初稿,2022年8月1日定稿,思考再三最终发表。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9494-1353079.html

上一篇:观点:一篇论文需要引用百篇参考文献吗?
下一篇:《经典力学》札记: 1 - 10

12 王涛 鲍海飞 苏德辰 李学宽 刘全慧 史晓雷 杨正瓴 胡大伟 雷蕴奇 农绍庄 郑永军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