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明物理学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kylark1981 用科学的思维理解每天发生的事情

博文

《经典力学》札记: 17 - 21

已有 3353 次阅读 2022-9-17 21:4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17. 从坐标,动量到广义动量,广义坐标(Generalized coordinates)

学习力学,首先需要接触到的是广义坐标和广义动量的概念。这个广义对应英语单词generalized。Landau教材第一节(第一节)就介绍广义坐标。这是因为我们的很多运动都是被约束在一些特定的空间的,比如尽管单摆可以在二维平面摆动,这些运动有摆绳的束缚,所以它的所有运动可以用一个角度来描述。对单摆,角度$\theta$就是广义坐标。一个球在一个碗中运动,尽管是三维的,可以用两个坐标描述其位置。广义坐标其实是描写运动状态所需要的变量,它不一定有长度单位,比如角度就无量纲。广义坐标非唯一,它可以任意选择。这个广义坐标对应的动量为广义动量。从拉格朗日方程中,假设 $s$ 为广义坐标,那么 $\partial L/\partial \dot{s} = p_s$ 则可以定义为广义动量,而 $\partial L/ \partial s = F_s$ 则定义为广义力,$v = \dot{s}$定义为广义速度。

在广义坐标、广义动量和广义速度下,广义动量的时间导数$\dot{p}_s = F_s$依旧满足牛顿运动方程。但是此时,广义速度和广义动量之间已经没有关系了。这些名字,空有坐标、力、动量等概念,但没有它们的量纲。在经典力学中,我们处理的所有问题,都是这些广义的坐标、动量的变化问题。我们需要选择最合适的坐标表示---常见的是球坐标、柱坐标等。在场论中,我们还会做傅立叶变换。一个好的坐标可能会给出守恒量,问题就可以大大简化了。

经典力学可以认为是建立在这些广义坐标、广义动量、广义速度、广义力的基础上,所以需要一个理论能很方便地处理这些坐标和动量。拉格朗日方程和哈密顿方程可以做到这一点,而牛顿方程不行。

18. 正则(Canonical)和共轭(Conjugate)的概念

正则是一个用的非常广泛的词语,而其意义也让人感觉扑朔迷离。正则动量,正则坐标,正则关系、正则方程、正则变换等。曹则贤老师在《咬文嚼字》中考证这个词的意思。但是它有一个简单的理解,即正则等于标准、典范的意思。这个词有些时候会和regular混在一起,比如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但意思类似,即最标准的形式。

同样的,共轭(Conjugate)也是一个被广泛提到的概念,比如共轭量、共轭复数、共轭梯度等。在化学中,有共轭亚油酸、共轭碱、共轭酸等。但是一般来讲,它表示一对相互有关系的量。比如复数中的$z$和$z^*$,力学中的$x$和$p$,实空间的$x$和动量空间的$k$,统计力学中的$P$和$V$, $T$和$S$等,就是一对彼此有密切关联、必须成对出现的变量/事物。有一个变量,就可以得到另外一个变量;反之亦然。我们不做“掉书袋式”的文字考证,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我会反复介绍这些概念的意思。比如当我讲正则关系的时候,一定会介绍它的意思:即标准关系,或者标准形式。

正则坐标是广义坐标的一种(包含关系);正则动量和正则坐标是满足哈密顿关系的共轭对,是特殊的广义坐标和广义动量。从这一点,很多教材开篇就将广义坐标和广义动量,是有道理的。如果可以点破这一点就好了。

19. 从达朗贝尔原理到拉格朗日方程

在教材中,拉格朗日方程可以有两个方法证明。第一个是在直角坐标,利用湊的方法。我上课的时候就采用这个方法。然后证明对任意广义坐标都正确。另外一个是从达朗贝尔原理,设$r_i= r_i(q_1, q_2, \cdots)$,并证明对任意广义坐标都成立。这两条路殊途同归。

很多教材的确都用到了这个方法,但是没有点明这几点。第一、这个公式对任意坐标都是成立的;第二、这是拉格朗日方法和牛顿运动方程非常显著的差别。拉格朗日方法对任意广义坐标都成立,从而可以更加方便处理一些受限问题,而牛顿方程不行; 第三、如果自由度无穷大,那么这个思想可以很容易推广到场论模型;第四、哈密顿原理告诉我们,这个运动方程对应$\delta S = 0$,即作用量最小。可以这样认为,拉格朗日提出了一个对任何坐标系都成立的运动方程形式,哈密顿则给出了任何坐标系中的正则坐标和正则动量的形式。后来,这些正则坐标和动量,可以对应某些空间,即$N$空间和$TN$空间,总共构成一个切丛空间$TN$。拉格朗日对应实映射$L: TN\rightarrow R$。任何一个空间都必须配备一个合适的几何结构,在这里它对应的辛几何,它和欧几里得空间有很大的区别。

这个证明可以在很多教材中找到,所以忽略; 我只强调上面的几个重点。

20. 从经典力学到场论

经典力学的拉格朗日方程可以很轻松过渡到场论,比如取$q_i(t) = \phi(x, t)$ ($i=1, 2, \cdots, N$), 那么有下面的拉格朗日方程 \begin{equation} {d \over dt} {\partial \mathcal{L} \over \partial \dot{\phi}(x, t)} = {\partial \mathcal{L} \over \partial \phi(x, t)}. \end{equation}场的自由度为无穷大, $N\rightarrow \infty$,所以可以连续化,将$i \rightarrow x$。它对应的作用量为$S = \int \mathcal{L} dx$。这里我们定义场密度$\mathcal{L}$。经典场论(classical field theory)讨论的模型很多,比如相对论场论、电磁场理论等。在连续模型中,我们可以将它推广到任意空间,并做某种傅立叶变换。

21. 力学中的力真的必要吗? 它可以废除吗?

一般力学教材,没有明确提到要将力从力的概念废除掉。Wilzeck的书《奇妙的现实》第6节“F=ma中的力从何处来之一:文化冲击”中提到这个话题,蛮有趣。他说,这个公式其实包含某种悖论。加速度是空间的概念,$m$是物质质量的概念,但是$F$没有独立的意义,即没有物体,就无法定义力。Tait在1895年《论动力》中明确提到,没有必要引入力。罗素在《相对论ABC》中有一个章节的题目为“废除力”。费曼在《物理学讲义》中也“什么是力”中对此也有类似描述。对于这个公式,我们需要质量和加速度,才能定义力;但是,我们需要力,才能定义质量。所以它属于循环定义了。在拉格朗日方程中,我们就没有出现力了。相反,力被认为是某种势的梯度。量子力学中,则更不需要力了。大约在1929年,Ehrenfest从位置、动量的期待值出发,从量子力学推导出了一个类似牛顿方程的东西,表明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并非截然不同。

补充:在吴大猷先生的《古典力学》中也对这个问题有讨论。Mach可能是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他提出利用加速度来定义质量。其原理比较简单,即相互作用的物体,其作用力恒相反(即牛顿第三定律),$m_1 a_1 = - a_2 m_2$,因此测量加速度就可以用来确定质量比。一般的教材都不会讨论如何从加速度来定义质量,也不一定讨论这个定义背后的循环定义问题。

我们讲经典力学Classical mechanics和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  可以看出,力学不是“力的学问”,望学生牢记。力学对应的单词是 Mechanics, 而不是力 Force。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9494-1354501.html

上一篇:《经典力学》札记: 11- 16
下一篇:使用广义坐标背后的逻辑

9 史晓雷 王安良 尤明庆 范振英 刘全慧 吴斌 陆仲绩 孙宝玺 杜学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