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明物理学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kylark1981 用科学的思维理解每天发生的事情

博文

做知识的传递者,莫做知识家 精选

已有 9703 次阅读 2016-4-29 09:3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最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出台,立即招致很多知识分子以及知识家的责备,比如:

1. 什么是科学素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4006-973353.html

2.“公民科学素质”究竟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4006-973353.html

3. 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一些问题的意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61-972135.html


   必须承认, 基准中有几个地方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准确,比如“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严格而且准确的定义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至于其它所谓的争议,我觉得就吹毛求疵了。比如“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有些人就跳出来说:“这个不严谨,宇宙中有些物质不是这样的”。还有人说:“原子还有电子、中子、质子、夸克等等”。再比如“知道太阳光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认识太阳光是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知道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都是电磁波”。有人又说:“白光到底分解成多少“颜色”,与人的感知能力、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等有关。实际上,现代物理学上所说的单色光是指单一频率的光,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光可以分解成无数多种单色光”。再比如“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有人又跳出来反驳了:“这是宣传伪科学”。需要指出来,阴阳五行作为早期科学总结,还是不错的。何况它已经融入中国文化,了解它无可厚非。总之,知识家们最善于吹毛求疵。所幸责备的人中,物理出身的多,事实上其它条款,如果严格按照他们的要求,也是不严谨的或者干脆错误的。比如“氧气来源于光合作用”。其实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田善喜教授研究组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早期地球上氧气产生的全新机制,研究论文2016年14日发表在《自然-化学》上。

http://news.ustc.edu.cn/mtgz/201601/t20160106_234873.html


这样责备有意思吗?这里提到的很多观点,比如太阳光七色,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是初中、高中教材的内容。类似的描述还有很多,比如氧来源于光合作用。在大学甚至研究阶段,我们都会对这些习以为常的观点表示怀疑,从而做出更好的发现,在更高的层面上解释世界的规律。但是这些东西,和普通老百姓无关,他们无需知道这些。笔者最近看“科学史”发现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中发现,其实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做过这个实验。伽利略是否做过,没有明确记载。科学史研究表明,他也不是通过这个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当时很多人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过怀疑。但是我们的教材还是照用比萨斜塔实验,没有关系。普通老百姓的科学素质能达到高中水平就已经很不错了,别苛求。

我倒是想劝劝这些知识家们,请他们注意,这个基准是针对普通公民,而非针对专业科学家的,纵使有几个不严谨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对于科学家来说,首要的任务是积极配合基准,做好科普工作。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还是很差的,知识分子责无旁贷。国家出台这一个基准,其本意是好的,希望对中国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有一个度量的方式,别把好意搅浑了。到目前为止,总共132条中,只有一条严格意义上是错的,其它都没有问题(只是严格意义上的不严谨)。所以,别无限夸大这些小瑕疵,别做知识家,要做知识的传递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争议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9494-973567.html

上一篇:中科大2015届毕业典礼万立骏校长5点感悟
下一篇:研究生面试的一点经验总结

31 张行者 林建荣 张江敏 郑小康 肖重发 许培扬 谭传武 陈敬朴 文克玲 李轻舟 袁海涛 汤伯杞 武夷山 高峡 黄永义 姚伟 高莉 付福友 王洪吉 王先恺 彭真明 王兴民 王启云 信忠保 LongLeeLu xlianggg ep4h mxt110 shenlu ron1969 tm66jjb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