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phant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lephantd

博文

破坏昆明越冬红嘴鸥:又被严厉惩罚 精选

已有 5001 次阅读 2023-2-4 21:5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昆明,人们都喜爱红嘴鸥,用食物去逗她,合影留念。时间长了,红嘴鸥就成为春城昆明的靓丽名片。可惜,冬季来昆明旅游的外地人,一次又一次地破坏红嘴鸥,遭到严厉惩罚[2014年12月16日,近4000千米外的北方城市某男子被处罚5000元(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1431-1342445.html),2022年12月31日又有外地“熊孩子”的监护人被处罚2000元(掌上春城 2023-02-04 19:25 )]。

有人问,昆明市民犯了类似的错,如何处罚。在我的印象中,昆明市民不会这样做,他们从内心深处喜欢红嘴鸥,不敢也不会破会红嘴鸥。

这种回答,很苍白。我就把我刚刚写就,还没有来得及确定题目的以下文字分享给大家。希望愿意亲近野鸟的大众,像昆明市民一样真心实意地爱护野鸟,保护野鸟。

--------------------------------------------------------------------

红嘴鸥是昆明名片。每年冬季,数万只红嘴鸥来滇池越冬,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到昆明看红嘴鸥”的旅游热潮。在此美誉背后,深藏着云南大学三代学人40多年的辛勤探索。

云南大学生物系的王紫江教授,1960年还是在校学生时就在滇池水域记录到300多只红嘴鸥。1985年滇池水域越冬红嘴鸥突然增加到6000多只,11月11日,其中一部分第一次进入昆明城市中心的翠湖和盘龙江觅食。王紫江即刻组织相关人员观察研究红嘴鸥的行为,云南大学科研处更是立项划拨专项经费,开展“红嘴鸥越冬生态研究”。1987年1月20日,昆明市科协批准成立由王紫江任理事长的“昆明红嘴鸥协会”(2003年更名为“昆明鸟类协会”)。随后,王紫江进一步争取得到昆明市政府和云南红酒业集团的经费支持,多侧面研究红嘴鸥,并向市民宣讲如何观赏和保护红嘴鸥。

在王紫江的红嘴鸥保护研究工作中,有5项最为突出。一是研发推出专用饲料。市民喜爱红嘴鸥,常常投喂面包、馒头等蛋白质含量很低的食物,对天然状态下基本取食鱼虾等的肉食性红嘴鸥极为不利。通过研究与试验,编制了《红嘴鸥补充饲料》云南地方标准,由昆明市林业局主持实施。二是开展同步统计。1986年起每年12月底开展同步统计,发现滇池水域越冬红嘴鸥的数量和觅食地都逐步增加,2016年后均维持在40000只以上,2021年最多达44000只。三是确认红嘴鸥不携带致病性病毒。2003年掀起水鸟传播非典疾病风波,引起社会恐慌,有驱赶扑杀昆明红嘴鸥的主张,王紫江带头护卫,捕捉了160只红嘴鸥检测未发现SARS病毒。维持了社会稳定,保护了越冬红嘴鸥。四是确定红嘴鸥的来龙去脉。每年捕捉100多只红嘴鸥进行生物数据测量,随后放飞。多年环志,发现同一只红嘴鸥连续多次来滇池越冬。五是红嘴鸥溯源研究。在环志工作中发现,有的红嘴鸥携带着前苏联莫斯科标志的金属环。2005年7-8月,王紫江组织学者远赴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研究繁殖期的红嘴鸥,这一溯源探究,开拓了国人认识红嘴鸥的新视野。随后,昆明荣获“中国红嘴鸥之乡”的荣誉。

王紫江感到,需要多学科协作和培养专门人才,才能更有效地地保护好滇池红嘴鸥。

于是,2005年,云南大学景观生态学者吴兆录教授加盟红嘴鸥研究队伍,在科学研究中培养鸟类生态学俊才,并担任昆明鸟类协会副理事长。在贝加尔湖的调查研究中,吴兆录发现红嘴鸥集中于水质清澈、鱼虾昆虫众多的浅水沼泽湿地,营巢繁殖后代,很少有当地人前去观赏。得到“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栖息地及食物源动态特征与生态管理研究”等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吴兆录带领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了红嘴鸥清晨从滇池到昆明城区随后返回滇池过夜的规律,其驱动因素是寻觅食物。发现滇池水域储存的小型鱼虾昆虫足够养活超10万只水鸟,提出滇池地区减量投喂红嘴鸥的观点。呼吁市民科学爱鸟,切勿过多投喂面包,以防红嘴鸥从“候鸟”变为“留鸟”,失去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能力。就1985年滇池红嘴鸥突然增多的原因,认为区域性冬季旱地作物兴起,分散的小微湿地快速消失,迫使红嘴鸥云集滇池水域,而红嘴鸥的群聚习性,吸引更多的同伴前来滇池越冬。呼吁保护好小微湿地,让云南成为候鸟越冬的天堂。吴兆录还积极投身科普工作,以多种方式传播保护好栖息地才能保护好红嘴鸥的理念。2022年,参与中国生态学会组织的大型“湿地中国科普丛书”的策划编撰工作,并执笔撰写“推动人鸟和谐的白色小精灵——红嘴鸥”等多个章节,推进红嘴鸥等野生鸟类的科学保护。

在吴兆录培养的学生中,有10位涉及红嘴鸥生态研究。2008年春节期间,本科生潘邦珍连续40天坚持着天不亮到翠湖观察统计红嘴鸥,期间回室内饲养观测红嘴鸥觅食行为,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现任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2011-2012年,硕士研究生罗康连续2年24次环绕滇池进行定期定点的鸟类调查,摸清了滇池红嘴鸥以及其他鸟类的数量和时空分布规律,现任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2018年,硕士研究生廖辰灿进一步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滇池红嘴鸥及其他鸟类的变化,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坚实的生态研究技能,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15-2018年,博士生毛茜,基于遥感信息和实地调查,从昆明城市中心到滇池沿岸的人为干预强度梯度上,研究红嘴鸥以及其他鸟类的分布规律,探讨人鸟共享栖息地途径,现任职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赵雪冰在云南大学长期开展鸟类研究,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云南大学教师,兼任昆明鸟类协会秘书长。在红嘴鸥保护研究中,负责红嘴鸥环志工作,主持一年一度的红嘴鸥同步统计。从2018年开始,为90只红嘴鸥佩戴微型GPS的跟踪监测发现,滇池越冬红嘴鸥能够扩散到阳宗海、洱海一带,其繁殖地广布于蒙古国西部、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和北极圈维柳伊河河畔。赵雪冰在中国夜间迁徙鸟类研究中独树一帜,发现鸟类偏爱蓝色光源,用科学依据服务机场、道路、城市灯光管控,以避免鸟撞事故发生。赵雪冰的硕士研究生,仍然继续着红嘴鸥的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云南大学鸟类学者三代人历经40多年,研究滇池水域的红嘴鸥以及水鸟多样性。研究的时代不同,重点不同,技术方法不同,共同的特点是:以保护为目标,培养高层次生态人才,探究人类与红嘴鸥和谐共存的生态学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昆明越冬的红嘴鸥

贝加尔湖畔繁殖地红嘴鸥(部分图片为贝加尔湖考察组集体)



科学工作者、政府和社会公众,齐心协力,保护红嘴鸥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1431-1374863.html

上一篇:两位最美的护鹤老人
下一篇:生态学野外调查的经典要义及与时俱进

9 郑永军 黄永义 王恪铭 杜学领 张晓良 罗帆 徐耀 王飞 胡泽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