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研究生培养和大学教师发展的几个问题

已有 15647 次阅读 2018-11-16 08:57 |个人分类:科研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博主按:此文原稿写于2017年3月10日,是当时学校党委发通知下来,为了迎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我以自己名义写的建议,不清楚有没有被送上去。前几天,我去珠海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作此报告。本文获得九三学社中央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首届“九三教育论坛”征文一等奖。]

1.研究生专业培养与职业发展的矛盾

现象:研究生是大学科研的生力军,也是中国科研创新的未来。近年来,高校科研硬件水平提升,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这本是好事,但在实践中出现不理想的情况。

1)部分学生考研动机不纯,仅仅为了逃避就业或者“转换门庭”读研。进校后,受浮躁的风气影响大,不认真读研。

2)很多硕士生希望毕业后从事和本专业不相关的能“挣大钱”的工作(比如学环境的去做会计)。于是要花很多时间外出实习,这构成专业培养和职业发展的矛盾。

3)由于扩招,部分学生科研基础、科研能力差,完成学位论文有困难。

4)研究生师生关系成为关注热点,一些个案被渲染,一些研究生心存戾气,一些民众对导师群体存在误解。

5)现在强调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本科生教育,但是没有把研究生教育提到和本科生教育同等的地位。媒体缺乏对研究生学风、科研、就业、师生关系的正面引导。

建议

1)教育部、大学应对研究生分层次培养重新评估和定位,明确专业培养必须达到的要求。

2)在招生宣传、招生遴选、入学教育、学风建设、舆论宣传上再加把劲,鼓动优质生源报考,把想混文凭的挡在门外,树立好的学风,清退培养过程中屡教不改的,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和“出口”控制。

3)大学要加强研究生职业道德和职业发展培训,在狠抓学风的同时,支持他们职业发展,提供正面的引导。

4)加强院系和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而不是“放水”。

5)舆论导向要注意以下话题:为什么读研究生?怎样读研究生?读研究生和找工作是什么关系?研究生需要怎样的职业精神?要让更多的研究生爱科研、干科研。

参考文献

马臻,研究生和导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文汇报2016年9月9日,第7版。

马臻,破解研究生和导师“不咬弦”的“魔咒”,文汇报2016年11月25日,第7版。

马臻,摆正职场心态,提高就业竞争力,文汇报2017年6月16日第6版。

马臻,带研究生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尝试,科技导报2016年第16期,第163页。

马臻,一个研究生导师的困惑,科技导报2016年第23期,第147页。

马臻,研究生导师该如何与“90后”研究生相处,科技导报2017年第14期,第99页。

马臻,研究生生涯发展和课题组生存发展: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科技导报2017年第20期,第138页。

马臻,研究生师生矛盾及化解对策,上海研究生教育2018年第2期,第1-5页。

1.jpg

1-2.jpg

1-3.jpg

2.研究生经济困难和导师的捉襟见肘

现象:在美国,读研究生要交学费是天经地义的。我国多年前,读研不需要交学费。但2014年全面收费后,以种种形式把大部分学费返还给了学生,但研究生还是有怨言。原因是:入学交费时,要一下子拿出1.2万元(含住宿费),而等到退费,也大半年过去了,这使他们缺乏“获得感”。贫困生交学费有困难,而申请助学贷款要办手续且有限制条件。

网上有舆论认为导师给研究生“工资”少,是在剥削研究生。还有的不明真相的记者认为,导师让学生“做课题”就是在剥削研究生,完全不清楚:做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带学生毕业,完全是“一体”的。当然,报纸上说有的导师在外面开工厂把研究生当“小工”,那另当别论。

2014年全面收费后,导师需要给博士生交培养费,每个月还得给研究生科研补助。而前几年获得的一个额度80万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只能有12万元发给学生,有的老师甚至自掏腰包给学生发钱,苦不堪言。

显然,这不是“你付不起钱就别招研究生嘛”这样一句话能推诿的。

建议

1)教育部、大学应评估研究生每个月究竟需要花多少钱,收入多少为宜,我们应该提供多少补助,哪些由国家出,哪些由学校出,哪些由导师出。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承担。如果国家要增加研究生的补助,那么主要应该由国家和学校承担,要给导师“减负”,或者规定,导师招收6个研究生之内可以“减负”,如果超过,则需要交费。

2)在调研中,要注意网上很多由研究生自行填写的是不可靠的。研究生的收入应该包括学年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学校发给学生的和导师发给学生的。但很多学生网上填写的调研,只是填写了导师发给学生的金额,这造成误导。

3)考虑困难生入学暂不交费、交部分学费,扩大助学贷款覆盖面,简化流程,加强助学贷款宣传,推广贷款上学意识——在美国,贷款上学是很普遍的、天经地义的。

4)加强在报刊舆论导向——美国读研究生是不是要交学费?贷款上学行不行?导师让学生做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是剥削研究生,还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读研究生,究竟是为了更高的工资,还是为了什么?

5)对个别导师让学生做和毕业论文无关的“横向”课题,也要进行界定和干预,甚至限制。

参考文献

马臻,破解研究生和导师“不咬弦”的“魔咒”,文汇报2016年11月25日,第7版。


2.jpg

3.大学教师的生存窘境以及评价体系的问题

现象:近年来,各主流媒体都报道了大学青椒的生存窘境——教学任务重、评职称难、申请科研项目难、工资待遇低。这其实是个悖论:一方面,很多青椒说自己很苦。另一方面,很多人都想进高校,一个大学教职有近百人申请。到底青椒苦不苦?舆论导向对不对?

经过观察、实践和思考,我认为“青椒”面临的本质矛盾有两个:1)工作和家庭生活对能力的要求非常高,使人感到力不从心;2)学术评价、资源分配中“扶强不扶弱”的“马太效应”逼着“青椒”尽早脱颖而出,而在资源匮乏下,“青椒”又很难将才华完全施展出来。

评价体系不但因“扶强不扶弱”而引发舆论,而且有若干矛盾之处。比如,老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都认为科研人员要把冷板凳坐热,要十年磨一剑。然而,一些高校近年推出了“六年非升即走”的“常任轨”(tenure track)制度。这对于打破吃大锅饭、杜绝不认真干活,当然是好的。但是,我国的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不一样,资金投入少、课题组学生数量少、质量差,并且新进校教师很难一下子评为博导、招到研究生,那么怎么在六年内达到类似于西方大学教师六年内的水准而留下来?这和“把冷板凳坐热”“十年磨一剑”是否矛盾?有人指出,如果你真的十年磨一剑,只怕连板凳都没得坐了。

建议

1)总结各大学对青年教师关怀的举措、成绩,加强舆论宣传。

2)教育部和各大学政策、制度发力,使广大教师能“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3)应在校内加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培训、老教师带新教师的指导和互相的交流,使他们尽早进入职业轨道。

4)加强舆论导向,倡导青年教师“撸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5)评估评价体系(包括“扶强不扶弱”“常任轨”),找出不足,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马臻,大学“青椒”不只有诗和远方,更有眼前的压力,文汇报2016年9月23日,第6版。

马臻,评上教授的他们为何还无法避免焦虑,文汇报2018年9月22日,第4版。

马臻,一个普通青年教师“原生态的存在”,科技导报2017年第1期,第160页。

马臻,砥砺前行的大学青年教师,科技导报2017年第5期,第112页。

马臻,做科研的难点和乐趣,科技导报2017年第23期,第111页。

马臻,参加学术会议的乐趣和现实压力,科技导报2018年第3期,第123-124页。

马臻,导师心声,大学生2018年第6期,第34-35页。

3.jpg

4.jpg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1146510.html

上一篇:复旦教授告诉大学生|面对人生的困惑和纠结
下一篇:大学教师也需要阶段性地评估自己【已发表】

33 刘立 王洪涛 冯大诚 逄焕东 孙东科 吴明火 姬扬 程强 文克玲 魏焱明 王从彦 黄强 陈莹 李毅伟 孙杨 武祥 杨金波 梁洪泽 彭美勋 孙志鸿 吴嗣泽 彭真明 夏炎 周忠浩 喻海良 李巍 冯兆东 汪玉玲 杨林 李帮建 陈南晖 zjzhaokeqin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