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谈谈研究生教育中的“三全育人” 精选
2021-4-3 19:07
阅读:9051

[博主按:这是本博主(马臻)原创,没有在任何地方张贴或者发表过。]

近年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经常刊登关于“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文章。我多次应邀参加“三全育人”调研活动,也在《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南方周末》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立德树人,内涵发展,提高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上发表关于“三全育人”的文章。本文谈谈我对于研究生教育中“三全育人”的认识。

一、“三全育人”的本质、核心关系和主渠道

“三全育人”的本质就是立德树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

在研究生教育的语境下,“全员”是指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研工组组长、院系领导、研究生院和研工部工作人员等。“全过程”是指研究生从进校到毕业的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是指从各个角度使用多种手段育人。

“三全育人”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研究生教育中,“三全育人”的主体是“全员”,以导师、任课教师、学工人员为主,客体是全体研究生。

“育人”在“立德树人”的语境下,主要指“育德”,而不是指单纯进行专业学习、科研业务培训。当然,“育德”也并非纯粹进行思想教育。复旦大学提出“以德育德,以智育德,以体育德,以美育德,以劳育德”的“五维育德”,即除了思想教育之外,专业课、科研训练、各类活动也蕴含了育德功能。

研究生教育中“三全育人”的渠道包括:课题组育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活动育人、网络育人以及辅导员、研工组组长和学生谈心。其中,课题组育人应该处于最核心的位置,因为研究生日常在课题组开展研究。

二、研究生导师投入“三全育人”的切入点和难点

导师投入“三全育人”的切入点包括课程思政、课题组育人(也称“导学思政”)等。导师要针对学生的困惑,对症下药。学生的困惑包括学业、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导师在这几个方面开展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高校教师对导师育人有诸多困惑。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教师说:自己虽然过了不惑之年,但也不敢枉称自己是“人生导师”。她想不明白: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但是否应该成为“无限责任人”?有的教师说:导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术上的指导,学生生活上的事情别多管。还有的教师说:现在评价体系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即表面上要求教师立德树人,但实际上,无论是年终考核还是晋升职称,看的还是教师发表论文、获批科研项目。一部分教师有困惑:如果不计算“工分”,那么导师如何有积极性参与“三全育人”?强调导师育人,是否会影响科研产出?导师育人的成效如何评价?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

三、“三全育人”总结材料的整理

现在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估、学位点评估都要求被评对象介绍开展“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做法和成果。无论开展相关工作还是撰写总结材料,都有一定的难度。

原因之一,在于基层教师日常开展的工作和总结材料需要的内容,不完全是一回事。比如说对于任课老师来说,他上完课、不出教学事故,就算完成了工作。但总结材料更多需要的是机制、经验、做法和成效,需要更高层次的梳理和总结。总结材料不能空洞、抽象、光喊口号,也不能只是举例,而要抽象(机制提炼)和形象(举例)相结合,还要有实打实的数字(组织过多少次师生沙龙、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多少篇文章)。在总结材料中,不能一味地用“点”(个别教师的经验做法)来代替“面”,也不能泛泛谈论“面”而没有亮点。

为了在这一方面有好的成果,就需要加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在日常的汇报当中,一些人费了好大的劲儿罗列本部门做了什么,照片放了一张又一张。但听众就会想:针对什么问题做了这些事?现在做的事,和几年前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特色和亮点?学生有哪些转变?学生是怎么想、怎么认为的?如何评估学生的转变和收获?

当然,我还听到一个更有意思的说法,那就是“项目导向”。这是说,“三全育人”这个范围比较大,比较难以一下子“吃下来”。因此,需要找到几个“抓手”,开展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者说行动,比如课程思政专项行动、思政课程专项行动、网络育人专项行动等等,按“片”进行建设。那么写总结材料时,也可以按“片”撰写。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128012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