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为《中国研究生》写稿 精选
2021-5-29 14:56
阅读:8071

图片4.png

我一直喜欢读书写作,任教前曾向各种报刊投稿,但鲜有斩获。

2010年3月,已成为复旦大学教师的我,把自己的留学经历整理成《生命中的一页》投给《中国研究生》,文章在2010年第4期刊登。

2011年6月,我应校团委科创部邀请,给备战“挑战杯”竞赛的学生讲课。讲稿《科研入门浅谈》在2011年第9期《中国研究生》刊登。

至今,包括本文,我已在《中国研究生》发表了22篇文章。

马臻《生命中的一页》中国研究生2010(4): 27-28.

马臻《科研入门浅谈》中国研究生2011(9): 40-41.

马臻《一堂职场课》中国研究生2014(7): 56-57.

马臻《研究生面临的困境和导师的建议》中国研究生2019(1): 45-48.

马臻《理解导师,认真读研》中国研究生2019(2): 43-45.

马臻《研究生做科研得步步为营》中国研究生2019(3): 47-49.

马臻《研究生准备中期考核得“对路”》中国研究生2019(4): 56-59.

马臻《研究生回复审稿意见的门道》中国研究生2019(5): 52-54.

马臻《澄清对研究生教育的误解》中国研究生2019(6): 56-59.

马臻《导师寄语:当你遇到迷惘》中国研究生2019(8): 17-19.

景云《研究生应学会与导师沟通》中国研究生2019(8): 40-42.

马臻《进高校工作,研究生需要知道的那些事》中国研究生2019(9): 42-44.

马臻《考研面试的四大雷区》中国研究生2020(2): 40-43.

马臻《就业,你准备好了吗?》中国研究生2020(3): 70-73.

马臻《理性分析研究生延期毕业现象》中国研究生2020(5): 58-61.

马臻《如何借助PPT做好你的报告》中国研究生2020(7): 61-64.

马臻《读研要使巧劲》中国研究生2020(8): 22-24.

马臻《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的引言部分》中国研究生2020(9): 48-51.

马臻《应聘面试要学会“讲故事”》中国研究生2020(11): 59-61.

马臻《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的讨论部分》中国研究生2021(1): 72-75.

马臻《做科研不顺?没时间找工作?解密读研时间管理》中国研究生2021(4): 42-45.

马臻《为<中国研究生>写稿》中国研究生2021(5): 42-43.

写稿的体会

最初发表的那两篇分别属于传统的介绍经历型和介绍经验型文章,没有使用什么写作技巧。

学习新闻写作给我打开了一扇窗。2016年,《解放日报》一位记者前来采访,写了篇关于我指导研究生的报道。看了报道,我觉得她的写作水平真高,于是我读了一些新闻学的教材,并订阅了一些报刊。

通过学习和写作,我“开窍”了。一篇普通的稿子或是机械地罗列一些“贴士”(tips),或是迷失在具体的叙事中。但好的稿子,形象和抽象相结合,既有故事的片段,也有观点、启发。并且,作者还可以引入第三方的说法,这样文章就更有味道。文章最好还要有三个小标题,这样更符合读者阅读习惯,文章也会有立体感。还要借鉴新闻写作方法,比如把“抓眼球”的直接引语或者场景放在文章的开头。

作者需要具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在一个领域长时间的积累。作者还要有一双“慧眼”,能把一篇文章放在时代背景下进行考虑,知道它的发表对社会具有什么意义、报刊为什么要发这篇文章。

基于这些“秘诀”,我为《中国研究生》创作出《读研要使巧劲》《就业,你准备好了吗?》《应聘面试要学会“讲故事》等“代表作”。

写稿和本职工作的联动

在我讲授的几门课当中,有一门“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学校研究生院领导曾催我写这门课的教材,但我难以下笔。

而给《中国研究生》写稿不一样。我可以“零打碎敲”,即每次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写作。有时我突然想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就坐在电脑前,很快把初稿写出来,再反复修改。

我围绕着这门课的各个章节写稿,在《中国研究生》发表了系列文章——《研究生做科研得步步为营》《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的引言部分》《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的讨论部分》《研究生回复审稿意见的门道》《如何借助PPT做好你的报告》《研究生准备中期考核得“对路”》《研究生应学会与导师沟通》

图片12.jpg

通过实践,我找到一个包含指导研究生、上课、写文章这三个元素的“运行模式”——我把日常指导研究生的心得整理成文在报刊发表,并把这些经验在课上讲授;通过讲授“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我更理解研究生教育,进而把讲课内容整理成文发表;我把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资料发给研究生。当学校征集课程建设项目或者“三全育人”案例时,我又把发表文章的目录拿出来,作为展示我相关作为的“证据”。

伴随着写教育相关文章,2019年我被推举成为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工程技术组副组长,2020年我获得复旦大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提名奖,并成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分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副主任。

和《中国研究生》故事的延续

我要求修读“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的学生写一篇和读研、科研相关的通俗文章。我对部分得A的学生说:如果愿意,可以把文章投到《中国研究生》。

还会把《中国研究生》专题征稿通知转发给选课的学生。曾有学生把稿子发给我,我预测肯定投不中,并把我的“审稿意见”告诉他们。在我的指导下,好几篇学生写的稿件在《中国研究生》发表。

这几年,我多次邀请资深HR经理老郭开职业发展讲座。他一边讲,我一边做记录。发表在《中国研究生》2020年第3期的《就业,你准备好了吗?》就再现了他的讲座内容以及我们回答研究生问题的现场。

最近,我看到就业专题征稿,就把微信推文转给了老郭,鼓励他写稿。他把一篇稿子发给我看。我说这篇稿子写得有些抽象,不大适合发在《中国研究生》,可以投《中国大学生就业》。他写的第二篇稿子投中了《中国研究生》。 

听从内心的召唤,找准定位

回顾自己为《中国研究生》写稿的事例,有些感慨。

如今,在校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有的高校一年甚至招收一万多名研究生。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和导师的压力都很大。研究生面对学业、就业和人生方面的困惑,做科研不顺、延期毕业、就业困难成了常见问题。导师忙于各种事务,没有太多精力指导研究生的方方面面。这时候,“公共导师”能提供积极正面的经验分享,就显得格外重要。

大学不乏有思想的导师,但很多导师没时间,也不擅长写通俗文章。于是,“公共导师”写指导性的通俗文章在报刊发表,成了一种“稀缺资源”。

在如今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大学强调“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我找到了“要我做(需求圈)、我想做(激情圈)、我能做(能力圈)”的交集。

我想,在这样的背景下,精准服务研究生群体、反映研究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构建师生交流平台,也成了《中国研究生》独特的“生态位”。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128875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