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读同济大学张生教授写的小说《投档线》 精选

已有 13808 次阅读 2022-7-29 20:41 |个人分类:开卷有益|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s34240401.jpg

我从《新民晚报》(7月10日)读到复旦大学中文系郜元宝教授写的一篇关于《投档线》的书评,便从网上买了这本书。

小说的内容

《投档线》的作者是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生。这本226页的书,讲了上海“德华大学”有一年在敦煌当地招生被“剃光头”后,翌年派出“老法师”老张和新手李果到敦煌“虎口夺食”的故事。

这本书分为十九章。虽然每一章没有给出标题,但是每一章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故事演化顺序,划分得很清晰。

比如,我给第一章起个标题“莫高窟餐厅”。这一章讲述老张和李果晚上到达敦煌飞天宾馆之后,第二天早上在宾馆的的莫高窟餐厅看到穿着不同大学校服的招生人员已经“潜伏”在此的场景,并交代了“老法师”老张在不做招生工作之后又重新“出山”的缘由。

第二章“房间里的回忆”,交代了李果吃完早饭后,回到房间,忽然想起临行前他们学校两位领导面对几百位招生老师召开动员会的场景。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胜过一所叫“北飞”的大学。

在以后的章节中,作者讲述了后续的事情,比如到中学拜访校领导(第三章)、在另外一个中学吃了闭门羹(第四章)、在宾馆和大堂经理交涉宣传海报的事(第五章)、和校友吃饭(第六章)、在宾馆和考生打电话(第七章)、进中学宣讲(第八章)、打电话跟进(第九章)、吃早饭遇到“同行”(第十章)、等待和考生面谈(第十一章)、和“北飞”在鸣沙山争夺考生(第十二章、十三章)、“德华”与“工大”之争(第十四章)、老张和李果(第十五章)、和考生在宾馆面谈(第十六章)、去阳关镇见考生(第十七章、十八章)、化敌为友(第十九章)。

从以上划分可知,这本书的线索非常清晰。

小说的线索

这本书讲述的是不同大学招生人员之间从“你死我活”到“亦敌亦友”,最后到“化敌为友”的故事。

对于老张和李果老说,他们在意“德华”和“北飞”录取分数线高低。自从“德华”在当地被“剃光头”后,这种矛盾激化,在当地招生成了“输不起的战争”。

为了这场“战争”,老张和李果早上在餐厅吃自助餐时,默默观察着“北飞”的招生人员,不透露自己的身份。李果回旅馆房间时,还有心地听着对门“北飞”招生人员的动静。

为了这场“战争”,老张和李果提前到达“阳关中学”会议室做宣讲,却发现“北飞”的招生人员已经捷足先登!

在招生宣讲现场,他们有意无意地和对方“别苗头”,即显示自己的大学比对方的大学厉害。

当老张获悉原先预约到宾馆面谈的考生被“北飞”的老师拉到鸣沙山看无人机飞行时,他选择了报警,说有几名学生被拐走了。

“德华”和“北飞”的竞争是一条主要的线索。还有一条线索,是“德华”和“上海工大”的竞争——“德华”的招生老师和“上海工大”的招生老师也在争夺学生。

以上是“你死我活”的第一阶段。

那,什么时候“亦敌亦友”呢?“北飞”和“上海工大”争夺一位学生,但这位学生被高额奖学金吸引,转而投奔别的大学,于是“上海工大”的招生老师找到李果倾诉。最终,“上海工大”的老师通过某种方法“扳回一局”,成功把考生夺回。

什么时候“化敌为友”呢?在结束出差任务的最后一天早上,在宾馆餐厅,不同大学的老师互相打着招呼,声称自己只是为大学干活,学生成绩高一分、第一分又有什么区别呢。他们交流着曾经“争夺”过的考生的最终去向,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感。

“变”和“扰动”

《投档线》反映了现实情况。比如:老张作为“老法师”,觉得招生对自己评职称没有任何帮助,就决定不再做招生工作了。但由于“德华”被“剃光头”,学院领导找到老张,说现在要“破五唯”,从事招生工作在评职称时可也以被考虑。于是老张就有积极性干这个事。

《投档线》还反映了“变”。第六章讲了老张和李果到一个饭店见校友曹总。不料,曹总还带了一个建筑公司老板徐总到了饭店。徐总担心自己的孩子没考好,便想让“德华”的招生老师帮助自己的孩子进“德华”读土木工程专业。

不料,高考出分后,徐总的孩子考得还不错,能够进清北。这时,老张再打电话联系徐总,徐总竟然不冷不热。

还有一种“变”是考生就像一件文物在不同的人手里流转那样,在不同大学招生人员的手里流转。考生一开始说自己考虑A大学,后来被B大学争夺走,最终去了C大学,而且专业意向也发生了改变。

而招生人员的行为可以被归纳为“扰动”(perturb),即试图对考生填报志愿产生影响。老张的例子很典型。有一个考生向老张咨询会计专业,但“德华”在当地不投放会计专业名额,老张便说“进校后可以转到会计专业”,并说到“德华”读医学也不错。而当这位考生说对新闻专业也感兴趣时,老张怕该生填报上海“震旦大学”,就说读新闻找不到工作。当另外一位考生说对南京的“金大”物理专业感兴趣时,老张还是夸张地说读物理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换言之,招生人员不但和“同行”斗智斗勇,和考生及其家长也斗智斗勇,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一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老张也展现出人性化的一面。比如:他和李果到了阳关镇见了一个被称为“小二”的看店考生。他的妈妈去世了,爸爸瘫痪,睡在小店里。老张本来已经和“小二”确定了报考“德华”。但一旦老张招到了分数更高的考生,把任务完成了,就把“小二”推给了能提供高额奖学金的别的大学。

总之,《投档线》通过一场场的闹剧,刻画着招生人员的“众生相”,并揭示着产生这种现象的缘由。这本书说起一些大学的“坏话”来,语言不乏犀利,很容易让读者“对号入座”。

掩卷细思,这本书其实并没有透露太多的招生内幕。它只是讲了在敦煌,“德华”招生老师最终招到一个学生的故事。

这本书也没有像该书腰封写的那样“手把手教你填志愿”。小说中招生老师的话是出于某种目的的,而不见得是对的(例如读新闻找不到工作、读物理找不到工作)。

《投档线》的文笔也未必能和格非小说的文笔相媲美。但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大学招生工作的“切片”。

大学老师这么做对吗?值得吗?招生咨询以及大学招生老师互相“斗法”对于考生来说有利吗?学生进了一所热门大学或者一个热门专业,以后真的能“躺赢”吗?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读书荐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1349308.html

上一篇:综合评价录取背景下高中生要“补”什么
下一篇:难忘的这半年——经历和感悟

12 王启云 李哲林 张晓良 郭战胜 周忠浩 徐耀 汪育才 郁志勇 闻宝联 郑强 王宏琳 籍利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