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机会找我----知马力 精选

已有 11031 次阅读 2009-3-6 09:05 |个人分类:论文故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在At the Helm: A Laboratory Navigator一书中,作者描述了一个现象:在科研实验室,一个同学发了Nature,其他都很高兴,因为大家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但是作者说:这时候,如果导师说:“他发了Nature,你们每个人必须要发Nature才能毕业!”如此这般,周围的学生都不高兴了,因为人为设立了竞争标准。

 

我于2006年5月来这个实验室做博士后。2007年5月,实验室新来了一个博士后。本来他在另外一幢实验楼里工作,我和他在实验上也没有什么交集。他的存在对我不构成威胁也不造成机遇。可是,后来老板说我的美中不足是没有给他出JACS。而那个博士后做了几个月实验后得到一些有趣的实验结果,在写JACS快报。另外一个博士后也投了两篇JACS快报。老板象是很有幻觉,毕竟是“投了”!于是,我就象At the Helm: A Laboratory Navigator一书作者描述的“其他学生”一样,成了“光吃米不下蛋”的人。

 

机遇是很难预料的,我本来根本没有预料到机遇会降临到我的头上。我只是在认真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他们的快报投了几个地方都退稿了。在投稿前,三个老板都看过文章,说写得很好!而有一个同行用类似方法做了类似东西,工作远没有这个好,居然抢先发表了JACS快报!教训是惨痛的。这时候,我自己的科研写作水平已经显山露水了,实验室里的人都知道我写得一手好文章。那个同事读了我写的文章,并听我分析他快报没有写好的原因,于是在他自己搞定快报、重投它刊的前提下,主动请我出马写全文。当然,我一开始并没有马上答应,一是我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二是我不做亏本的事情(即写文章没有名字、挂在很后面、或者挂很多没有贡献的人的名字),三是我要看他到底态度诚恳不诚恳。于是我答应先看了具体的数据,看能不能写再决定写不写。

 

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是懒得管这档子事情的:我当时正在申请美国大学助理教授,申请材料早就送走了。如果美国大学要我,我也不靠这篇文章;而如果美国大学不要我,我再发十篇文章也没有用。但是同事几次找我,我还是决定先看看数据再说。

 

在看了他的数据和写出的半篇草稿以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好工作,但是写作的难点在于:(1)他在快报里已经把主要点子都兜售出去了,也就是说全文不新了;(2)快报里运用了大量现代表征手法,等于是把全部“重型”武器全都用上了,而在全文里,已经发表过的数据绝大多数都不能重新使用了,等于是拿“小米加步枪”作战;(3)快报已经发在一个档次比JPCC低的杂志。如果快报发JACS,后文发JPCC还差不多。

 

于是,在写作上就要花大量功夫,把文章写得好。把文章写好并不是说隐瞒前文(快报)已经发表的事实,而是说把已经发表快报的这件事情在引言部分就清楚地说清楚,决不隐瞒,也不心虚。并说清楚快报里面研究了什么,但是有哪些要点还没有研究过,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说清楚这些要点。这种写作方法叫做:首先指出gap,然后说本文的目的在于bridge this gap。同时,我在引言的最后一点用画龙点睛之笔点出本文的重要性、意义和目标读者群。

 

那么,他的快报和这篇全文究竟有什么区别呢?快报研究了某种合金AB的合成,并把AB合金放在氧化硅载体上制备一氧化碳氧化反应催化剂,发现经过某种预处理后,AB合金转化成为和A和BO(氧化物)。(1)快报里多用“一点法”,就是说AB合金的合成采用一个最佳条件,催化剂的效果主要讲最佳条件,但是如何摸索到最佳条件?在其它条件下得到什么结果?这些都没有详述。(2)快报里没有涉及合成机理的研究和探讨。(3)快报里没有鲜明而详细地说清楚本工作对纳米合金材料制备和纳米催化剂设计这两方面的重要意义。在分析出以上三点后,我的心中有谱了。

 

的确,那篇快报把大量的“重型武器”(详细的现代表征结果)全都带走了,只是留下现在的“小米加步枪”,但是任何一个硬币都有两面。从正面来说,我写全文就不必每个样品都进行全套现代仪器分析表征了,我只要引用快报的结论就行了。也就是说,我写文章只要定出本文的目的(三个目的:研究其他条件的影响,研究和探讨合成机理、讨论本工作对纳米合金材料和催化剂设计的意义),按照三个目的去组织写作就行了。而在写作的总体上,要突出本工作的两个意义:一是AB合金很难合成,要突出其困难性来烘托本文中AB合金的重要性;二是本文给催化剂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按照这种思路去写作,就更加集中了。

 

于是,在那个同事写了半篇草稿(部份引言、部份实验部份、AB合金合成部份)的基础上,我对他写的部份进行了精心修改,我自己写了全部摘要、部份引言、小部份实验部份、催化结果部份、讨论部份、结论部份,并重新精心组织了文章。我要说的是,我绝对不是只是改改英语,我也绝对不是新闻记者,事实上我付出了很多学术汗水。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绝对写不好、改不好文章,也提不出有用的学术观点。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文章老是命中的原因。

经过反复多次修改,并补做了一些实验,才一个多月就把文章写好了。当然,在这一个月当中,并不是每天每小时都在搞这个事情,有时候我还穿插做了其它事情。同事有一次问我用了多少时间,我说:“叫我说什么好呢?如果我说用了很少时间,你就会说我的服务是廉价的;而如果我说我花了很多时间,你也许会说我慢。反正我把事情做好就是了。”就在文章快要完工的时候,遇到一个情况:那个同事找到了工作,要走了。当时我们庆幸他做了正确的决定:把文章交给我做“操盘手”,在他走之前就把文章写好了。即便是这样(我快马加鞭把文章写出来),文章发到合作者手里过目还拖了近两个月才投出去。投出去一个月后,审稿人一致认为只要小修改后,不用再次送审就能接收了。

 

虽然我不是第一作者,但是从这次合作中我得到了很多锻炼:一开始并不熟悉别人的研究。但是在别人把事情交给我后,我从头开始阅读了大量文章,不但读了他引用的文章,还读了他没有引用的文章,扩大了自己文献接触的范围。为了把文章写好,我还问清楚第一作者的实验细节,学到了很多科研上的东西。我把数据整理成文章,也锻炼了我在将来当导师把学生数据整理成文章的能力。虽然我知道,所有的功劳都给老板和第一作者拿走了。



投稿与审稿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964-218648.html

上一篇:机会、有准备的头脑和学术道德
下一篇:认真做人做事,得失寸心知

6 武夷山 徐磊 王桂颖 王德华 徐峰 angewchem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