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风
博士生数量与质量 精选
2021-7-7 21:43
阅读:6481

近年来,有关博士生的新闻不断,并引发公众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质疑。

改革开放40年间,博士生招生规模1981年的900人增加到了2020年的10万人。但问题不在于数量,而是质量。

80年代初的博导与现在的博导有很大不同。当时的博导大都是解放初国家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或归国人才。他们具有报国之志,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学术底蕴都是一流的。加之招生数量少,又都是时代的精英,研究生质量还是有保证的。早期的博士都成为国家各学科的栋梁之材,他们培养的博士也已成为国家现在各行业的领军人才。80年代的研究生(包括硕士)也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大学扩招,学位点大幅增加,博士招生人数也激增。但导师队伍在不同学校的差距也显现出来。博士生质量难免有所滑坡。招生规模必须严控。质量必须重视。

博士生不是大众教育,应坚持少而精,高标准。一名导师每年不超过2名为宜。若一个导师招收过多的博士生,很难保证质量。以论文论英雄必须摈弃,应回归问题导向。招生数量要限制,开题,中期考核,博士论文审查要严格。要向国外学习博士培养模式,课程与导师组要完善,而不是导师带学生的一对一。

博士数量多与大师多并不一定是因果关系。大师的出现与个人才智及学校,社会氛围有关。创新性人才是孕育大师的一个条件。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让博士具有创新能力是个大问题。以论文为导向,跟风式研究与关注科学问题和应用问题背道而驰。博士生培养打好理论基础远比掌握技术更重要。选准科学问题,站在科学前沿,还要有家国情怀。从高校发展来看,博士生培养方案应有国家标准。从专业发展方面,要有长期规划,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培养基础和应用型人才。

此前,有河南省高教学者表示,河南一省的博士生招生指标数不敌清华、北大、浙大一校的半数。招生数量的“贫富差距是表面现象,不是教授都可以带博士,导师标准要从严。

在博士就业多元化的趋势下,未来博士生培养体系也要适应社会变化博士就业观念要转变。博士毕业到街道办、中学工作并不奇怪。人尽其才就是最好的出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东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729911-129451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