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LISW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LISWX

博文

高校生态-博导的尴尬 精选

已有 9846 次阅读 2021-12-8 09:0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导是高校教授中的最高层级,可谓ace of aces。

改革开放之初,教授稀少,能成为博导者,一定是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那时的博导是需要教育部学位委员会审批的。后来有了博士点申请制后,教育部开始下放权力,博导资格由博士点所在学校自行审批。博导的数量随着招生数增加而扩大,但招生指标仍然由国家统筹安排。

我当年申报博导,由于本校没有与我专业相应的博士点,只能申请外校博导资格,等学校获得博士点后再转回学校。调入新单位后,只需履行认证资格,但也同样在非本专业的博士点招生,直至学院拿到一级学科博士点后才回到学院招生。因此我招的学生有外校的,本校的,外院的,本院的4种类型。学位授予单位也不一样。

进入新世纪后,一级学科启动,越来越多的学校增加了博士点数目,也增加了具有博导资格的教授人数。然而招生指标仍由教育部学位办控制,因此出现了博导数量远超出招生指标的奇葩现象。为了争得招生指标,博导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一些学校不得不在每年制定下一年招生计划时,对博导重新排队,以确定招生资格(二次确认)。

问题来了。

  1. 博导数量只增不减,远远赶不上招生指标的增加。有些博导成为摆设。

  2. 博导一旦评上,就是终身制。

  3. 新老博导博弈,造成论资排辈。

  4. 招生指标分配凸显内部矛盾,人际关系因素。

现在高校博导出现了地位分化。

具有博导资格并且至少指导过一届完整博士生的才算是名副其实的博导。然而现在的博导五花八门。有评上博导资格但从未带过学生的(名片荣誉);有只带过一届就再也不招生的(能力不足);有年年有指标(不止一个)的帽子头衔者(牛人);有每隔几年才能招到1名的(普通教授);有具备能力却拿不到资格无法招生的(新引进的年轻人);有临近退休还不放弃的(舍不得);还有把博导当做利益权力的(工具垄断)。

还有的尴尬情况,如有指标但招不到合格生,招的学生中途退学,招的学生有问题又没法退,多年不能毕业成为导师“包袱”。这些都是浪费资源和精力。只想多招,不想如何带的导师其实都是不负责任的。

博导是岗位,不是荣誉。做不到位的博导(指导不力,学术不端,空有虚名)不仅不会获得荣誉,甚至还会毁誉。同样是博导,在师生眼中的形象和口碑大不相同。

博导不是利益,是责任。当你招生时,要考虑对学生负责,要将其培养成为具备独立从事科研能力科学工作者,而不是你的论文打工者和业绩提款机。

建议学校对博导年审制,几年业绩不达标或接近退休年龄的要取消博导资格。有资格即可招生,使博导资格与招生资格统一起来(不是两层皮),避免造成人为的矛盾冲突或利益交换的发生。

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接班传承。老博导要有甘为人梯的胸怀,急流勇退,有责任与担当,而不是只考虑自己。新博导要打牢基础,虚心向老博导学习,不急功近利,做出扎扎实实的工作。学科发展是承前启后,前人种树后人培土的历史进程,需要有长期规划和措施。

博导是岗位,在岗是博导,离岗就不是。责权利是统一的。尽可能让年轻有为者挑大梁,学校才有未来。



https://m.sciencenet.cn/blog-729911-1315656.html

上一篇:教育硕士发展的桎梏必须清除
下一篇:少一些评价,多一些务实

26 李学宽 于季棱 郁志勇 张晓良 张俊鹏 黄永义 信忠保 褚海亮 王安良 刘良桂 陈万浩 李宏翰 马浩 冯兆东 杨立坚 马鸣 杨天林 徐耀 李景果 胡新露 孙颉 汪凯 郑强 刘继为 姚伟 张成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8: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