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英
历史 文化139:老家的“扬场”已成为历史了吗?
2022-6-25 12:20
阅读:2697

上一篇历史文化博文说到小麦脱粒后通过扬场把麦粒与麦糠分开。网上有不少扬场的描述和画面,但就是没有搜到我小时候老家扬场的情况,说不定此操作已经成为历史。这里简介如下。

扬场需要的场地大,要有点风,但风又不能太大。进行扬场的人用簸箕把粮食颗粒与糠的混合物一簸箕接一簸箕地撒向斜前上方的空中,而且不是撒在一点,要撒成一条,这样由于在空中相对密度小,更有利于粮食颗粒和糠的分离。野外的风不固定,经常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要根据风的大小随时改变撒出的高度,还要求每次撒出的粮食颗粒都要落在相同位置。除了风力以外,扬场还靠粮食颗粒比重大,比糠抛的更远,也能起到一定分离粮和糠的作用。所以扬场高手在基本无风时也可以扬场,但一定不能有来回括的风。

扬场时,要有一个人使用木锨(因为它的头是一块略成长方形木板 也叫板锨)一锨一锨地把粮食颗粒和糠的混合物倒进扬场人的簸箕中,即供料。扬场需要有技术,我当时年纪小,没有扬过场,但供料这个活我干过很多次。

起场后麦粒和糠的混合物中,往往还混有少数由于没有晒干等原因造成的没有完全脱粒的麦穗,由于比重比糠大,常落在麦粒上,扬场也不是每次都能把麦粒的麦糠都完全分开,因此会有少量麦穗和麦糠落在麦粒上,由于它们的比重比麦粒小,刚落下来时都在最上面。可以用大扫帚轻轻地把它们扫下来。因此在扬场时还要有1个人不时地把粮食粒上的这些“杂质”扫走。

扬场效率高,大约是脱粒风车的5—10倍。在对小麦、谷子等数量较多的粮、糠分离时都尽量使用。若需要分离的量比较少或者实在没有扬场的条件,可以用脱粒风车(我老家叫风葫芦)进行分离。因为脱粒风车不仅速度比扬场慢很多,而且要人力来搖,很费力,好像最多10来分钟就得休息一会儿或者换人搖。若需要分离的数量很少,比如在二、三斗之内,可以直接用簸箕簸。

现在的小麦亩产78百斤甚至上千斤,而那时在我老家旱地小麦的亩产不到100斤,甚至绝收。好的水浇地,亩产能到200斤就很不错了。记得有一次,我村有一小块水浇地的小麦折合亩产达到300斤,乡政府特地组织了庆祝表彰会。

几十年,历史一瞬间,写此老家“扬场”事,留点历史印迹在世间。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范振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75458-134447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