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忆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wsict 用博客记录生活

博文

研究生复试见闻 精选

已有 16365 次阅读 2019-3-20 08:29 |个人分类:发表及获奖博文|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研究生, 复试, 计算机

    此文以题“今年的研究生复试有些特殊”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19.3.25  第8版博客版 且被《求是网》全文转载,转载链接为http://www.qstheory.cn/science/2019-03/25/c_1124277462.htm

今年年初发生了两件与研究生相关的网红事件即“翟天临论文抄袭事件”和“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篡改研究生复试成绩事件”,这两件事件引起了公众对研究生招生公平、学术不端等问题广泛关注,并且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最近教育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旨在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确保研究生招生公平。此外,今年经济增长放缓,就业不容乐观,导致研究生报考数量快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院在昨天进行了研究生复试。

这次的研究生复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全程录像、录音,确保整个招生环节公正、公开、公平;

其二,学生和导师都是现场抽签确定分组,避免人情关系,极大程度做到公平;

其三,面试小组的成员,必须在自己的评审表上签字,对自己的评审分数负责,所以可以极大地避免主观因素;

其四,调剂学生的分数奇高,而今年的国家线只有270分。要知道我所在的学校是四非学校,且该专业也不是特别强。造成今年调剂学生分数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今年考研人数激增达到290万,创下考研人数最高的记录,意向调剂到我校的学生超级多;其二,计算机专业比较热门,研究生毕业之后收入相当不错,很多同学跨专业考研,导致竞争异常激烈。

其五,制定详细的复试评分标准,整个复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且对复试成绩进一步划分,笔试成绩占复试成绩的40%,面试成绩占复试成绩的60%。为了避免面试过于主观,将整个面试的过程的成绩细化为外语、专业知识、综合素质三大类,每类的分数分别为30分,40分,30分。外语进一步划分为口语表达能力、英语听力以及英语基础三部分,每部分各10分。专业知识划分为专业课平时成绩、专业课程问答情况,专业综合能力以及研究方向四部分,每部分各10分。综合素质进一步划分了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科创成果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潜力三部分,每一部分各10分。一言以蔽之,面试过程划分为10项,每项满分10分。每项再制定评分细则,将成绩划分为较好、一般、差三等,每一等级的分数在一个区间段上,如差的得分为0-4分。将面试过程细化之后,对所有的考生而言都相对公平。比如外语基础能力,我们都是根据英语四、六级成绩或者雅思、托福成绩进行打分,你过了六级你就能在外语基础能力那一项拿到比较高的分数,没有过,这一项的分数自然就低。

以上介绍了研究生复试的特殊性,接下来介绍一下研究生复试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第一,准备不充分。连最起码的英文自我介绍,都说不清楚;问得英文问题尤其简单,比如介绍一下你的家乡,谈谈你的研究计划,说说你的兴趣爱好,没有几个同学能够顺畅流利地回答。

第二,没有按照要求提交材料。要求提交5份材料,不少同学只提交一份或者两份,这样给评委的印象就非常不好。

第三,专业课知识薄弱。问专业课的基本概念,绝大多数同学都回答不了。

第四,回答欠缺技巧。比如我问了一个“你大学四年学习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就是当班干部最有成就感,这样的回答我肯定是不满意,因为现在是研究生复试。

第五,过于紧张或盲目自信。有的同学面试过程中紧张的连话都说不出来,而有的又盲目自信,目空一切;目空一切表面让人觉得确实有些过人之处,但连续问几个问题,都回到不出,给人的印象就非常不好。

第六,动手能力普遍差,尤其是跨专业的。要知道计算机专业动手能力比较重要,无论你做一些工程性的项目或者偏理论型的课题,最终都离不开动手能力。

总之,要想在复试过程拿到高分,必须准备充分,提前了解一下复试内容与形式,对自己今后的研究生生涯要有一定的了解,既不能过于紧张,又不要盲目自信。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m.sciencenet.cn/blog-827932-1168479.html

上一篇:惊醒,吓死了
下一篇:破自行车又被偷了

25 尤明庆 朱晓刚 郑永军 李东风 王从彦 吕秀齐 王安良 陈安 王茂清 李毅伟 黄仁勇 柳林涛 徐晓 苏德辰 杨正瓴 徐耀 李天成 罗汉江 魏焱明 黄育和 曾新林 ljxm chenhuansheng Hyq18936853798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