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从渐进到激进:复盘中国人口政策制定过程 精选

已有 8249 次阅读 2023-1-12 12:5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shutterstock-370657409.jpg

从渐进到激进:复盘中国人口政策制定过程

李侠 谷昭逸

(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最近几年,随着人口政策的放开,从2015年的二胎政策到2021年的三胎政策出台仅仅间隔六年时间,很多专家预期中的人口爆炸性增长现象并没有随之出现,反而是出生率逐年降低,由此,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至于如何评价人口的这种逆向变化,尚需更多的时间来验证。笔者对于人口问题的好奇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问题上:首先,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真的需要那么多人口吗?其次,造成中国人口的这种结构性失衡的政策制定过程是怎样的?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的观点是,中国人口规模总量没有出现危机,只是人口结构有些失衡而已,由此引发的阵痛正在显现,据笔者预测,最近两年内人口总量将出现负增长。在高等教育日渐普及的当下,笔者认为经过几代人的自然更替,中国人口的合理规模维持在10亿人足矣。笔者更感兴趣的问题是中国人口政策制定的过程与细节。

一、新中国人口政策的发展简史概览

根据资料梳理,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政策大体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鼓励生育阶段(1949-1953);第二个阶段:政策转变与反复阶段(1954-1959);第三个阶段:计划生育试点阶段(1960-1969);第四个阶段:限制人口增长的范式1阶段1970-1980),其核心理念是:“晚、稀、少”;第五个阶段:严格计划生育的范式2阶段1980-2014):范式2的核心目标:一胎政策;第六个阶段:放开生育阶段(2015/2021——),核心举措是六年间从二胎到三胎的快速转变,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宽松人口政策期。

从统计数据上可以清晰看到,范式1阶段(1970-1980),由于大规模推行“晚、稀、少”人口政策,人口出生率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下降,据资料介绍:“1970年的妇女总和生育率是5.81, 1980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已降至2.24(国际上通常以2.1作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1】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范式1的晚稀少政策起到了很好控制人口的作用,所谓的“晚稀少”是指:“晚”是指晚婚(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拉长生育间隔,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这项政策是在197312月召开的中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的,相对而言,该项政策即达到了宏观上控制人口的目标,在微观执行层面也相对温和,属于典型的渐进型政策。从图1可以发现,从19701980年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出现大幅下降, 1970年的5.81降至1980年的2.24,已经接近人口替代的2.1水平,由此证明该项政策行之有效。19801982出现短暂上升,这是政策变动期的社会应激反应。自此以后,到2010年总和生育率一直是下降的,问题是一项运行良好的政策为何会突然改变呢?

image.png

1:中国70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变化趋势图(1950-2020

 

二、人口政策从渐进向激进转型的决策模式

笔者一直好奇:为什么一个运行良好的人口政策会突然转型并走向激进路径,根据对政策出台线索的梳理,不难发现如下一些紧锣密鼓式的布局:1979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0年中共中央提出:计划生育要采取立法的、行政的、经济的措施,鼓励只生育一个孩子;1980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婚姻法》,其中第十二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1980925日《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致全党公开信这在我党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现象,意味着一项重大政策将要出台,为了防止出现大的认知混乱和社会动荡,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要起到带头与表率作用。紧接着1981年,国家计生委在邀请各省区市第一书记参加的计划生育政策座谈会上,绝大多数书记都希望严格控制,没有人主张放宽政策。19829月,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至此,一项新的激进人口政策范式2出台,短短两年时间,一项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异质性的一胎政策正式上升为国策,就是今天想来,这个步伐也是相当激进的,丝毫没有给社会留下适应与过渡的时间。

如何解释中国人口政策从渐进到激进的狂飙突进,这种转向的内在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造成了政策的这种激进转向:首先,经济原因。根据图2可以清晰看到,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正处于恢复期,而人口数量的庞大,造成社会治理出现了极大的困难,众多人口的衣食住行、就业等问题造成巨大压力,我们根据建国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数量之间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0.671952-2021年),已经接近强正相关相关关系,见图3。由于经济发展与多个因素有关,如制度变革、技术创新与人口等,仅用人口和经济进行回归分析,在解释时会出现一些困难,为此,我们再细分一下时段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791978-2021),见图4,这里约略可以看出制度变革带来的影响;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那年算起,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72000-2021),见图5,可以发现入世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融入世界以后开始出现对人口的需求旺盛,经济与人口之间的拟合度很好。从这三个时段人口与经济的相关系数的变化,可以知道,经济越发展,人口对于经济具有的相关性就越高。因此,根据上述的相关性结果,可以合理推测,当人口总量很大、受教育水平严重偏低、而短期内又无法快速改变经济形势的背景下,降低人口数量就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仅从人均GDP角度来说,降低人口数量也是提升人均GDP的最好办法,这应该是激进人口政策出台的最直接原因。这里有一个细节很有趣,当1981年国家计生委邀请各省区市第一书记开会,这些老同志绝大多数都希望严格控制人口,要知道这些老同志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一代人,按照儒家孟子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何这些老同志会如此坚决地支持激进的一胎政策呢?而这项政策传递的理念与他们信守的文化理念是不兼容的,无非是作为管理者的角色转换而已,显然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所有地方治理中具有共性的难点问题。

image.png

21955-2020年间中国人口数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图

 

image.png

3:人口数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回归分析

image.png

41978-2021年人口数与国内生国产总值关系

image.png

5:2000-2021那年人口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

其次,政治权威的原因。19741229日,毛泽东在审阅《关于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时批示:人口非控制不行。【2】由于毛泽东在党内的绝对权威地位,以及众多其他领导人都持有几乎相同的看法,经过政策的反复传导,就这样政策的秋千被越荡越高,越来越激进,最终导致严格控制人口这一想法就被管理层从上到下自动默认接受了。生活中的行为盲从现象从社会心理学上看,几乎都是下意识地接受与跟随,在政治领域也是如此,盲从可以有效规避政治责任,另外,对个人而言盲从也是最省力的决策模式,这种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观念层面,这就是英国科学史家劳埃德(G.E.R.Lloyd,1933-)所谓的“惯性效应”的体现,“亦即一旦某个理论或实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且被认为有价值,那么一时间就会出现相当多的致力于对其进行解释和论证的内容。”【3

第三,在有限的决策论证空间内,留给专家的调整余量空间很小。只能在既定框架下做小的修补与完善,根本无法扭转人口政策范式2的激进转向。诚如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之父田雪原(1938-)教授所言:“现在什么问题当初没提到,都提到了。怎么解决?就是控制一代人,既考虑到控制人口的目标,也考虑到了可能造成的问题。”【4】控制一代人的生育率,田雪原教授认为一代人的时间就是25年左右,最多不超过30年。按照这个时间划分,政策范式22005年,最晚到2010年就应该取消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遗憾的是,任何政策都是有惯性的,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又等了6年时间,到2015年才开始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这期间有些微调,如双独生二等,但作用有限。值得称道的是,田雪原教授2009124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名为《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的文章,这可以看作是提醒有关部门,三十年前的那项激进政策是到了该终结的时候了。其实,早在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就显示,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降至1.22,十年后,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妇女总和生育率更是降为1.18,已经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5的低生育警戒线。图1显示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70年来的变化,从这个图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错过了三个最关键的放开节点期:200020052010年,随着1998年高等教育扩招,以独生子女为代表的新一代人正在崛起,以及入世带来的经济大发展,还有全球化观念的巨大冲击,人们的生育理念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这也是学界目前普遍担心的一旦陷入低生育陷阱很难再走出来的原因所在。

 

三、结语

中国历时三十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政策手段主动干预,成功实现人口增长调控目标的政策安排。但是回顾该项激进型人口政策,不得不说还是存在很多遗憾的,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三点教训:其一,由于缺少有效制衡的力量,从渐进型政策范式1向激进型政策范式2的转型几乎没有遇到多少有效的阻力。如果存在一种制衡的力量,政策就会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妥协与折中,从而最大限度上兼顾到政策受众的偏好,前期运行很好的“晚稀少”政策范式1也不会被彻底放弃,导致由“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弹性政策一下子跳转到刚性政策范式2的一胎政策。其二,发展经济、普及高等教育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之策。当年之所以会出现激进的一胎政策,究其原因仍然是经济表现糟糕,无力承担过多人口的无奈之举。其三,当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时候,它就是社会的负担,只有当人口的素质大幅提高的时候,人口才能由负担变成资本,这也是经济学家舒尔茨(Thodore W.Schults1902-1998)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总和生育率.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0%BB%E5%92%8C%E7%94%9F%E8%82%B2%E7%8E%87/7757363?fr=aladdin.2022-11-10查阅)

2】《一代名师》:马寅初(1882-1982).http://www.cntv.cn/program/ddjy/20030924/100885.shtml2022-11-10查阅)

3G.E.R.劳埃德.形成中的学科:对精英、学问与创新的跨文化研究【M.陈恒、洪庆明、屈伯文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76.

4】共和国学人|田雪原 :学问到老丝未尽.https://page.om.qq.com/page/O8Ntus9_dAB1eytw21i-Biog0http://www.cntv.cn/program/ddjy/20030924/100885.shtml2022-11-10查阅)

84552528-d60c-4d2d-88bc-83fc1db5e77f.jpeg

world_population_growth.jpg

【备注】2022年11月,联合国宣布世界人口达到80亿人。人类用了20万年的时间使人口达到10亿,仅用219年时间就达到80亿人,真是很吓人的数字和速度啊!

【博主跋】这是去年写的一篇小文章,现发在《民主与科学》2022(6),关于人口问题关注好几年了,也一直没有腾出手来写点东西,借去年北大张黎教授邀请做过一个讲座的机会,把这个问题初步整理一下,后续在山西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又讲过两次。中国的人口政策实在是应该被反思,后续如果有时间就再写点相关文字,与尚老师合作愉快,是为记!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3-1-12于南方临屏涂鸦



https://m.sciencenet.cn/blog-829-1371658.html

上一篇:成为总统科学顾问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下一篇:如何在科技革命发生前发现范式转换的征兆?

20 黄永义 杜学领 徐海波 王涛 杨顺楷 李毅伟 张学文 杨正瓴 宁利中 孔令国 武夷山 李陶 王庆浩 周忠浩 褚海亮 谢钢 崔锦华 刘全慧 张晓良 吕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