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科研资助范式的改革:项目与人的并立模式 精选

已有 5598 次阅读 2011-12-2 11:4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研, office, class, target, center

科研资助范式的改革:项目与人的并立模式

李侠 周正

        为了降低政策运行的阻力与成本,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一直沿袭了渐进式改革模式,导致很多深层次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时至今日,很多问题已变得积重难返。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越来越难以处理,可以选择的路径已很有限。根据我们以往对政策敏感性的分析,当下中国科技政策构成要素中敏感性最突出因素就是资源要素,因此,从资源要素调控入手是一个可以很快见到效果的改革路径。

        资源要素之所以具有如此敏感性,是由于中国科研结构的特殊性决定的。中国科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体量大,这种体量大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科研人员规模庞大、投入数额巨大、管理机构众多。这种现状就注定了中国的科技活动具有超级的复杂性与较大机率发生畸变的可能性。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情况,需要对中国当下科技界的整体情况做个简单介绍,然后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据最新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0年)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已达70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260.5亿元,增长21.7%,占GDP1.76%;全时R&D人员的数量已达255万人,人均经费27.7万元;至于科技的管理部门更是机构众多,抛开地方层面不谈,仅从国家层面来看就有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机构参与了中国科技的管理活动。由于中国科研群体规模庞大,科研投入还比较少,这种境况,直接加剧了项目申报的竞争程度,由于现有的评审机制在制度设置上还存在一些缺陷,不可避免地造成潜在学术不端发生的几率。谨以在中国科技界影响最大的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为例,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受理的申报项目有112073项,批准立项的项目有23423项,资助率为21%;国家社科基金在限额申报的情况下,2011年受理的项目有21182项,批准立项的项目有2883个,资助率为13.6%。由于这两个基金链条是中国普通科研人员的主要申报渠道,根据上述数据,可见其竞争程度的惨烈。在投入与政策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可以预见,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还会继续加大。如此数量庞大的项目申请,试问这些项目的评审要花费多少成本?目前申报项目已经成为科研人员最为耗时的一项工作,这让科研时间本已不足的中国科研人员更是造成时间的浪费。基于减少科技评审成本以及解放科研人员的时间的目的,我国原有的科研资助范式应该改革,中国科研的发展形势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资助模式的时候,通过制度安排让科技界真正安下心来,减少那些恶意的竞争,在一个特定时间内,加快提高中国的整体科技实力,最终实现科研发展模式的转变:从量的追求到质的提升阶段,这种转变的宏观效果就是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

        中国目前的科研资助模式是一种混合模式:即资助人同时也资助项目,这种制度安排有其合理性,在科研规模比较小以及水平普遍偏低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能够为少数优秀科研人员提供比较充分的发展条件;但是,一旦科研规模发展起来,科研群体水平快速提升的背景下,这种模式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人为造成资源过分集中的赢者通吃现象,阻碍了科技界有序竞争的展开,在科研资源增长速度远赶不上人员规模增长的情况下,会造成资源的利用效率快速降低,并带来没有底线的恶意竞争,导致学术界浮躁氛围的蔓延,为了争夺资源,一些不端行为开始成为某些人获取项目的捷径,这种后果直接破坏了健康的科研生态环境。

        基于上述的考虑,我们认为中国科研资助模式应该及早进行改革,从人与项目并重的混合资助模式,改变为项目与人并立的资助模式,让一些人从日趋激烈与无序的项目竞争中退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遏制科技界的无序竞争以及缓和如传染病一般的浮躁氛围。

        我们的初步设想是设立单独人才资助模式与单独的项目模式。对于人才资助模式,可以采用分级定期资助模式,名额总量设定,通过一个鉴别机构,把符合资质条件的人才挑选出来,让他们选择,如果选择了固定期限资助模式,则必须放弃每年的项目申请;如果拒绝,可以选择项目申报的道路,但是不能两者兼得。比如我们可以把要资助的人才分为三级,第一级资助初级优秀科研人员,每年提供10万元科研经费,连续资助五年;以此类推,第二级为中青年优秀人才每年资助20万元,第三级杰出人才每年资助30万元。其中第三年是中期考核,这个期间允许各个级别科研人员之间进行挑战,包括那些没有入选者挑战上一级职位,如果挑战成功,就把入选者顶替掉,这种动态机制保证了资助人才群体的竞争机制;如果入选者经过了两轮考核,即便最后退出,其基本待遇也可以给予相应的提升。

        通过这样的分流,对于项目申报群体来说,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科技界的无序竞争,项目的设计也要遵循同值原则,即项目的资助额度不宜过大,只要比固定资助高出风险成本部分即可。其实,这种制度安排,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责任分担原则。关于项目的设置还需要罗嗦两句,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还没有达到一流的时候,不宜盲目扩张重大项目的比例,应该采取中小项目为宜,这是资源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硬性约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是任何科技管理部门首要职责,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科学基金与杰青的资助规模就比较合适。在资源比较稀缺的背景下,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也是规避风险的一种常识。对于真正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可以采用国家组织人力集中攻关的模式,比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中国的两弹一星等,尽量减少个人牵头的所谓重大项目。

        当下,中国科技管理体制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资助模式的改革,为中国科技事业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让科技共同体能够真正安下心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科研工作,这种努力也是消解学术泡沫,遏制急功近利等浮躁习气的有效途径。也许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改革模式绕开了一些短期内难以处理的制度障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说明:本文发表在《科技日报》2011-12-2的科技话题栏目,是为记!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m.sciencenet.cn/blog-829-514029.html

上一篇:从事科研的三个发展阶段
下一篇:隐匿的飞翔

20 王涛 吴飞鹏 李学宽 刘立 刘洋 仇欣 牛登科 曹聪 逄焕东 曾杰 梁建华 文双春 佟冬 刘凡丰 黄晓磊 赵凤光 陈绥阳 kongmei zhouguanghui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