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飞
人在睡眠当中有无意识?
2014-10-2 06:48
阅读:7236
标签:心理, 睡眠, 意识, REM和NREN

     在上一篇博文登出时,好几个读者都提出了睡眠当中的意识问题,因此促使我为此专作一篇文章,谈一谈本人的看法。我认为:人在睡眠过程中有不停顿的大脑活动,并会产生心理活动,但是,这些并不是意识活动。正常人的意识活动只存在于清醒之时,一旦睡去,其大脑活动就丧失了意识所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

     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意识活动里的基本特征,再来分析睡眠过程中所记录到的事实。在这里,我们只谈正常的人群,不谈各种病症,也不谈其对机体的影响,以免模糊了讨论的主题。

     意识活动有很多特征,其中以下几个显著特征比较基本:[1]

a)  从神经系统的层面上看,意识活动的核心表征是一个“主题神经信息群 -注意神经信息群-丘脑调制神经信息群”双向三角触发的神经网络的动态活动,这种同时相互触发的结构有效地保证了三者的持续兴奋。上升到心理学的层面上来解释,意识活动的核心就是对当前主题的关注并在此主题之下对相关外部或内部对象的注意

b)当前意识的内容由当前主题所决定,而当前主题是由主题竞争机制形成的,在竞争中胜出的主题独享注意资源,并控制注意资源在感觉通道、运动通道、工作记忆以及显性记忆提取过程中的分配。

c)在意识活动中,思维是通过想象和自求因果对心理概念的内部操作而形成新的心理概念的过程。

d)意识活动能够产生动机,动机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一类内部神经心理过程,其特征是与意识活动相关的神经信息群最终向运动控制神经中枢的触发。

当一个正常人从清醒进入睡眠、梦境,到再苏醒的过程中,大体上要经历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REM)睡眠两种阶段。睡眠的开始是由清醒进入NREM睡眠,这里还可以细分为四个睡眠期,从第1期到第4期睡眠由浅入深,表现为唤醒阈限不断提高[2] ,也就是越来越难感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这说明注意资源同感觉通道之间越来越隔离,失去了对外界环境的注意能力,暗示着主题驾驭注意的机制不再工作。fMRI扫描研究发现,深睡期默认网络的前额叶皮层区域兴奋明显降低并有解耦合现象 [3] ,而前额叶皮层主题神经信息群兴奋的场所,因而支持了主题消失的判断,意味着意识活动的丧失。

随后进入REM睡眠阶段,尽管这一阶段中有快速眼动,并且EEG波形类似于清醒时,但是身体大部分肌肉都松弛,甚至比NREM睡眠时还难被唤醒[4]。这一阶段也是报告有梦的阶段,这与EEG波形的的记录大体相符。我们可以看出,做梦时的心理活动与清醒时的意识活动相比有两个显著的基本区别:一是对外界注意的能力丧失,与环境信息相关的主题无法参与主题竞争,或者此时根本就没有当前主题;二是正常的睡者不能产生动机,即与此心理活动相关的神经信息不能向运动控制神经中枢触发。凭此两点,我推断做梦不是一种意识活动。

苏醒的规律并不明确,从NREM睡眠阶段和REM睡眠阶段都可以苏醒,与睡眠环境有很大关系。

那么,做梦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最有名的解释当然属于佛洛伊德,那一本《梦的解析》风靡世界,让他的潜意识和性本能的理论获得了数以亿计的读者。但是,很多很多的科学家(也许是大多数)却不认可这个理论。由于实际梦境的不可重复,目前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所发现的事实还不足支持一个对梦的准确描述。因此,本人在这里就胡乱做些猜测,供大家一笑。

我猜:构成梦的要素与思维的三要素[5]基本相同,即想象、自求因果和心理概念。但是,由于没有主题的驾驭,梦的进程不像思维的进程那样有目的,好像是内部注意信息群的漫游;又因为没有外界信息作为参照,梦里的内容错误要多得多,显得荒诞陆离;可是,其中的心理概念多来自于清醒时形成的记忆,所以梦的内容与现实经历还是有联系的,至于这个联系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像佛洛伊德解释的那样?暂时就不猜了……(笑)

              参考阅读:

[1] [5]    陈志飞,《心理定律论——人类本性的科学还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2月。

[2] [4]    en.wikipedia.org/wiki/Sleep        

[3]    Horovitz,S. G., Braun, A. R., Carr, W. S., Picchioni, D., Balkin, T. J., Fukunaga, M.,& Duyn, J. H. (2009). Decoupling of the brain's default mode network during deep sleep.  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06(27),11376–11381.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志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859583-83242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