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俊
细微处见真知——微课制作的感受 精选
2017-10-17 22:09
阅读:7045

知道微课是因为搜索慕课,然后知道了这个新型的教学事务。早些时候微课和慕课都是在中小学中比较多,还有就是各种培训中,可以说一个个知识点就是微课的原型,而微课又组成了慕课的框架。所以慕课可以看做是大规模的微课集合,当然是针对一个主题或者一门课程的。

最近做微课,而且看了很多微课,似乎也有些经验或者说是感受,于是就记录下来,以后可以整理成文。


上课到底要不要讲台上讲?似乎引入了微课和慕课之后,讲台讲课就被弱化了。当然要讲,而且要讲的更加有劲,也就是说,课堂上所讲一定是在前期学生学习基础上之后,一起解决问题的引导式讲授,讨论式课堂,当然这就要求学生看微课。既然是微课,内容不应该微不足道,时间上是微型的,而架构也是微型的,应该是摒弃了所有的“废话”的课程。这样学生才能听下去,不然上大课和微课没有区别的。


既然是精炼的内容,那么就需要精心设计了,内容太少,学生需要看很多视频;内容太多,学生看了会累,所以控制在8~10分钟就需要精心设计课程,而不是面面俱到。以药物分析为例,各论的讲授思路是药物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分析方法。所以如果讲一类药物,就一定要按照这个思路重新架构,比如结构和性质可以是一个知识点,其中涵盖一些分析方法的选择;或者特殊杂质检查为一个知识点,与药物的生产或储存相关;再或者以含量测定为一个知识点,从结构-性质的复习引入,进入方法的选择。如果想都讲全,那就需要2~3个微课视频来解决。但是并不是每一类药物都可以这么设计,比如维生素C,作为一个药,就应该可以在一节课里面讲完结构、性质、鉴别和含量测定这些内容,因此引入就要精炼。作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药物,如果引入过多就会顾此失彼,头重脚轻,最后花费了5分钟引入,而5分钟讲结构和性质,那么分析方法只能是蜻蜓点水了。


其实把课堂中的讲授录制下来再剪辑,会发现很多交流式的,互动式的语言是需要去除的,在微课中,交流仅仅是一个设问,最后是自问自答或者是一个引子,因为老师不能知道电脑前的学生或者移动端前的学生会不会去仔细的看内容,因此,内容越精炼,对学生的帮助就越大。


作为吸引学生兴趣,除了知识点的重塑外,如何设计一些吸引学生的手段呢?如果有实际的非ppt的场景最好,比如一些实验操作。还是以药物分析为例,在讲授氧瓶燃烧法时候,如果就以一个实验放在最后的操作中,对于学生的吸引是很大的,毕竟实验的直观感受比动画要更强些。当学生开始觉得无聊的时候,一个实验操作视频让他重新回归微课中。另外就是非常好的辅助讲授的ppt动画,比老师出现更加吸引人,所有的动画都是随着老师的表达出现的,而不全是文字,否则就是听老师读课本了。


然后就是语言的表达,基本的抑扬顿挫是需要的。看新闻或者看访谈节目,主持人是抑扬顿挫的,而不是平淡的,因此作为微课,对于重要的地方自然是重读,该减慢语速的就要减慢,让学生知道这里很重要。另外一个就是断句。因为制作微课,不用上课那样现场说,所以很多时候,为了减少废话的稿件很完成,于是就会造成一读到底,没有断句。其实语速在每分钟200~240个字都可以被接受,但是,需要断句,断句结合部分词语的慢速,作为强调和内容转换,对于听众或者观众很有必要。


微课对于教学的帮助也不仅仅是事先学习,其实对于某些知识点,下课后的温习,或者是实验前的预习都是很有必要的。课堂教学如果是以讲授为主,那么微课可以是知识点的串联,帮助学生复习;课堂教学如果是以讨论位置,那么微课可以是知识点的详述,帮助学生预习和掌握。总之微课就和很多传播的短视频一样,也是一种输入的媒体,同样需要抓住眼球,引起共鸣。所以对于微课的教学制作和设计,总结一下,就是:简单的引入,有层次的铺展知识点,充分利用视频形式传播内容,结合其他材料留思考题。而最关键的,还是教学设计。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闻俊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863127-108127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