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俊
药物代谢分析(3)我需要一个放大镜 精选
2013-6-5 21:22
阅读:6434
标签:分析, 药物代谢

我们已经知道药物吃下去之后,会在体内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会被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发挥治疗效果,也会在肝脏中被代谢成其他化学成分,会通过肾脏排泄出去。如果代谢太快,会造成血液中的浓度不够高,不足以去对抗产生疾病的那些问题,若是太高,又会对正常的机体、包括肝脏中的各种代谢酶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身体出现异常,所以药品包装上的一天吃几次,一次吃几片,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药物研究的早期去考察药物进入身体后,血液里面有多少?多少时间后血液中会有最高的浓度?多少时间后血液中又检测不到了?肝脏中的代谢怎么发生的?代谢太快还是太慢?一天应该吃几次才会有做好的治疗效果呢?

回答这些问题,可能就不能简单的从故事的叙述中寻找答案,从科学的角度来说,需要千万次的实验数据来说明问题,包括动物身上的实验和健康人、病患身上的数据(当然,这些实验会严格遵守伦理道德,必须经过医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才可以实行,同时受试的动物应给予响应的动物人道,而参与实验的人则需要被告知相应的风险和后果,也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那究竟应该如何去了解?去实验?我需要一个放大镜。

我们可以把药物拿在手上,但是吃完后,抽出的血液或者排出的尿液中,我们却无法用肉眼去观察,这其中有多少是我们吃下去的东西,又有多少变成了其他的形式,我们只会看到红红的鲜血被采集,以及尿液被搁置后慢慢沉淀。我们可以想一方面血液或者尿液这些生物样品中的其他成分掩盖了我们吃下去的药,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的吸收以及分布,在血液或者尿液中的存在的量变的极少,应该比吃下去的要小了3到4个数量级,毕竟我们的身体相对于小小的药片还是很庞大的。第三就是药物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的肉眼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这时候我们需要用的的仪器,叫做高效液相色谱仪。简单说来,就是将这些生物样品用这个仪器去区分出哪些是我们需要的药物,哪些是变化的药物,哪些是不需要的其他的体内基质成分。区分开了之后,就需要去计算这些我们需要检测的药物量是多少,一般用浓度表示,即每毫升血液或尿液中含有药物多少微克或者纳克。对于那些发生了变化的药物,我们就需要先知道他们变成了什么?经过肝脏中的战斗后,他们还有那些保留的结构存在。至于其他的基质成分,只要不去干扰了药物或者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我们就不必理会。

那这种分析就是色谱法,通过物理的方式将干扰——生物样品中的基质和药物分开,在根据药物的性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举个简单的例子,将二十粒黑豆扔进一袋米中,我们可以将他们分开,依靠的就是颜色和形状;将二十粒大西米扔进一代米中,我们也可以稍微花点功夫分开,依靠的主要是形状;如果将二十粒绿豆扔进一袋米中,我们可能得花些时间,因为绿豆太小了;如果将二十粒沙子扔进米里面呢?估计不论靠什么方法,这个时间一定很久。而我们的仪器,就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将血液中的药物和血液中的那些干扰成分分开,而且可以自动的根据他们不同的性质区分,归为一类,在仪器的结果中就是以一张图得形式表现,对于实验者来说,就很直观了。至于区分的原理,我们下次再说,这里就是告诉大家,通过这样的仪器分析,使得我们可以获得吃药以后血液或者尿液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量还有结构,这些数据就可以帮我我们来确定这些药如何给药才是正确合理的。而这些实验一般都需要经过一年多的动物实验,以及多次的人体实验后才能确定,并且还要和治疗效果相结合才可以。

药物代谢分析,其实是药物分析和药物代谢相结合的一个研究方向,需要用药物分析的手段去研究药物进入体内之后的过程,而这些过程在新药研究的过程中是非常必要而且耗时很久的,因为每一个结果都会影响到药物最终能否脱颖而出,这其中不仅需要对药物的研究过程、药物的药理机制、药物的体内处置等有所了解,还需要懂得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的相关知识,最终去解决实际问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闻俊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863127-69690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