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x123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yx123321 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物理凝胶 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博文

展望工业互联网时代的传感器

已有 3249 次阅读 2019-9-18 09:2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物联网, 工业互联网, 传感器, 智能检测, 光纤光栅

 

今天看了一篇报道《仪表网:万物互联时代迎面而来 传感器产业或将爆发》,链接如下: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4908457150745690&wfr=spider&for=pc 

里面有资深专业人士谈到传感器是设计、材料、工艺等多种技术的结合,需要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深以为然!

本人更认为:对工业互联网时代所需的传感器而言,大规模、分布式、低功耗、低成本、易组网的传感器使役特点必然要求尽可能多的物理量的检测传感和传输都统一于光纤光栅类传感器。这时候,具有各种物理量的光纤光栅可检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和微纳精密加工是其关键核心技术之一!这本质上更是材料-器件一体化、结构-功能复合化的具体体现!

但是感觉目前的产业技术现状和学术研究现状是:隔行如隔山、多学科交叉集成创新性远远不足!当然,这也许恰恰造成了巨大的科学发现机遇、技术发明机遇和商机。拭目以待!

后记:在1017日将做一个前沿讲座《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智能检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互联世界》,这也作为讲座中的一个素材吧。

 

下面转载《仪表网:万物互联时代迎面而来 传感器产业或将爆发》的内容,便于大家阅读:

小米创始人雷军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站在风口处,猪也能飞起来,长出一个小翅膀,就能飞得更高”。随着工信部在66日发放5G正式商用牌照,5G的到来似乎将物联网推到了一个风口处。物联网的小翅膀”是什么呢?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而传感器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选项。

我国提前进入5G商用元年,万物互联时代迎面而来。物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它是互联网的升级,也是信息化时代的核心。

物联网的发展需要智能感知、识别和通讯等技术支撑,而感知的关键就是传感器及相关技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就没有物联网的繁荣。

据了解,2017年以来,全球物联网设备规模、普及率和企业级应用项目呈爆发式增长,物联网解决方案渐趋成熟。全球物联网市场有望在10年内实现大规模普及,到2025年,市场规模或将成长至3.9~11.1万亿美元。如此看来,物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传感器技术发展与应用拓展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在我国现有的420多个物联网示范工程项目系统中,均大量使用了各类型的感知技术和传感器产品。因此,物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感器产业的发展。而当前,我国传感器产业发展已经成为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严重制约和影响着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96日举办的2019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中欧物联网无锡峰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物联网从愿景走向现实,国产传感器任重道远。中科院微电子所副所长陈大鹏表示,我国的传感器产业已经形成从研发、设计、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但总体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高端智能传感器近80%依赖进口。

产业基础大而不强,缺乏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也是影响我国高端传感器竞争力弱的原因。传感器是设计、材料、工艺等多种技术的结合,需要多学科复合型人才”。来自法国的Soitec半导体公司的负责人Carlos介绍,目前微型化、智能化、低功耗传感器已是国际潮流,这对MEMS(微机电系统)工艺、晶圆级封装、软件算法等的软硬件集成能力要求更高,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都在潜心研究,推动技术进步。

虽然有差距,但我们正在奋力追赶。作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无锡高新区正努力探索解决智能传感器难题。该区把智能传感器列为重点支持的方向之一,并建立微纳园,汇集物联网上下游资源,致力于解决传感器产业的材料、工艺、设计等难题,已聚集300多家传感器及相关企业。

麦肯锡报告指出,到2025年,物联网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在2.7万亿到6.2万亿美元之间,其中传感器作为物联网技术最重要的数据采集入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物联网有多大的市场,传感器就能有多大的作为。

据统计,2017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超过1800亿元,增速达24.1%。未来5年,我国传感器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左右,要实现这样的增长速度,传感器企业任重道远。




https://m.sciencenet.cn/blog-99553-1198441.html

上一篇:智能化塑料管道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嵌件、植入系统及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授权
下一篇:为什么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光纤光栅类传感器更重要

1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