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2019年10月19日刊发了该报记者邹伟的文章: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核心传感器亟待突破发展瓶颈
http://njrb.njdaily.cn/njrb/html/2019-10/19/content_551050.htm?div=-1
其中,尤政院士特别指出:“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新一轮智能制造最本质的特征是其信息系统增加了认知和学习的功能。而要认知和学习,其首要条件就是要通过传感器感知、获得信息”。
其实,我们人类自身的智能就是如此的体系架构!假如一个人不幸失去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任一感觉,就会极大地影响生活质量、学习和工作质量。只是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这些感知、认知、决策和控制功能,习惯成自然,而不去反思和自省。因此,有必要采用仿生学的思想,合理地设计、安装所需的传感器,使其成为各类人工智能产业的基本前提和必备要素。泛泛地说,传感器是设计、材料、工艺的多学科集成结果;一旦掌握了传感器设计思路,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作者就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把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制造出来!如果再发挥人工神经网络、数值模拟仿真等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优势,则可以如虎添翼,在智能检测领域大展身手!
这是在尤政院士大会报告基础上的个人愚见,欢迎批评指正!
为了便于博友阅读,复制南京日报文章《核心传感器亟待突破发展瓶颈》如下:
10月18日下午,2019世界智能制造大会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产业界的领军企业代表、行业知名专家、权威机构负责人等齐聚一堂,立足国际视野、聚焦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的前沿领域,深入探讨工业智能化融合的思维方式、实现渠道,为制造业赋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新一轮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根本动力在于新一轮科技革命。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四大驱动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指数级增长、数字化网络化普及应用、系统集成式创新、人工智能技术战略突破。
新一代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新一轮智能制造最本质的特征是其信息系统增加了认知和学习的功能。而要认知和学习,其首要条件就是要通过传感器感知、获得信息。
尤政强调,核心传感元器件是“工业基石”,是工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性能关键”,直接决定重大装备和主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包括寿命、可靠性、适用工况等。但是,目前我国的核心传感元器件还存在着“发展瓶颈”,关键基础件发展滞后,核心传感元器件受制于人。这也是制约我国工业实现“由大变强”的主要障碍。
“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一项工程设计中,传感器应用的数量和水平直接标志着其技术先进的程度。”尤政说,传感器是系统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接口”,为系统提供着赖以进行处理和决策所必须的对象信息,是高度自动化系统乃至现代尖端技术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部分。
近年来,传感器的小型化与集成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以医疗检查设备为例,以前是台式设备,人要跑到医院找设备;后来是便携式设备,设备可以上门找人;现在已经发展到穿戴式设备,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以后还将发展到嵌入式,比如糖尿病人,就可以在体内安装一个微型设备,随时监测人体血糖变化,并及时调整给予治疗,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所以说,传感器技术是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在发展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研究传感器技术,尤其是要牢牢掌握核心传感器技术。”尤政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6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