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新闻媒体该不该参与学术争议

已有 5278 次阅读 2016-11-19 15:53 |个人分类:博客|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amp, Shawn, Burgess, 澎湃新闻网, 《Protein

新闻媒体该不该参与学术争议

都世民

一篇学术通信为何又进入新闻媒体?

2016/11/17澎湃新闻网发表作者:王盈颖虞涵棋韩声江王灿一篇文章,是国内外二十家实验室负责人联名撰写的一篇名为“Questions about NgAgo”的文章在Protein Cell杂志上发表Burgess et al., 2016的学术通信。这也是首次公开发表的,专门针对中国学者韩春雨无法重复NgAgo实验的学术通信。

笔者对此报道发表如下看法:

1.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的可重复性之争,在学术层面有新进展吗?!笔者不认为有新进展,但有新变化。集体质疑形式没变,领头者换人。由北大几位教授改换为美国人Shawn Burgess。文章,以英文形式书写的。是科研通讯。内容是质疑韩春雨论文,重点是阐述实验不重复,并给出相关数据,以八张图展现。这是科技界常见的事,令人不解的是:澎湃新闻网为什么又如此关注,介入其中?

2.如果说新闻媒体有科技顾问,要想保持中立,客观报道科技领域的争议是很不容易的事。这篇评论是有明显倾向性,这就不能不招来反对声!作为质疑通讯,撰文者是美国人Shawn Burgess,在美国机构任职。这篇通讯发表形式特别,不能将作者看成20位共同撰写。现在学术刊物发表的各类文章都是将作者姓名放在文题下一行。也就是说文章作者应认定为一人。文责自负是美国人。尽管文中提到其他人,也提供了数据,但只能看作文章作者感谢对象。能否界定为合作者?如果是专著,作者署名有一人,但前言中声明有的章节是别人撰写,可以看成合作者。但著作者只有封面上署名的人。这表明澎湃新闻报道不专业,有倾向性。另外,这篇报道应给出原文链接,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应该给出关联或附录。

新闻媒体报道学术争议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1.笔者对《自然》刊物已经发表的两篇论文提出异议,并提供相关根据。都发表在科学网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孙育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张博,应该知道你们单位第六感官一文。为什么对相关质疑不发表高见呢?如果学术争议都作新闻报道,到底好不好?

2.2015418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黄军就等人发表于《Protein & Cell》杂志网站的论文Chinese team performs gene editing on human embryo

详见: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论文.pdf“物理学家组织网”(Phys.org.)的相关报道科学网也有孙学军:中国科学家修改人类胚胎基因引争议的博文,也反映了黄军就自己也被卷入学术争议中。

这些学术争议的报道和讨论见诸科技网站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新闻媒体面向所有人,就不可取。绝大多数人搞不懂,既不能交流学术,也不能质疑论文。选择报道或转载与否的原则是什么?如果涉及倾向性,就有打压一方之嫌,不但没有好处,而且有害。媒体是否认为大牌名家、名机构的文章都是对的,是否认为诺奖得主所有言论都如同中国古代帝王的“埾旨”!澎湃新闻这几位作者不可能不知道,电磁理论创立者麦克斯韦的巨著发表时,当时名家、名机构都不支持,可是历史证明麦克斯韦是伟大的科学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质疑是升级还是降级?

韩春雨论文质疑正常与否?符不符合国际惯例?这是学术界关心的事情!从这件事的起始至今所呈现出的问题看,质疑者背后有文章,有炒作的嫌疑。

1)今年99日,方舟子写信说韓春雨造假,其理由是论文中图表有问题。笔者认为他的说法不成立,他不懂论文造假与论文质疑的根本区别。如今韩春雨所在单位已发表书面回应,韩春雨不存在造假问题。这20位学者所发的通讯文章也没有指出论文有错误。

2)科学网博主刘学武发表博文:“韩春雨不是第一个提37度的人,韩春雨的研究不具有原创性”等文章,他的文章指出:"如果看了ago技术的原创者Van2014nature文章作者)的专利文献就知道。vanago技术涵盖了韩春雨的研究内容,van250页的专利文献中,有多处提到把编辑温度设定在37度附近,而且在实施例121419中分别用试验验证了20度以上,37度,40度的编辑问题。韩春雨根本不是第一个发现37度编辑温度。"。这篇质疑文章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韩春雨论文的发表价值,也否定了《自然》子刊几位审稿人的评议和编辑的水平。这种质疑是个别人,现在韩春雨等在申报中国专利,会对此进行审查,如果专利被授权,就否定了这种类似说法。这需要时间!通常要一年时间。

3韩春雨事件发酵过程  见科学网延伸阅读

52日,《自然·生物技术》刊发了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论文《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

82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声明称,“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

88日,韩春雨向非盈利性质粒共享信息库Addgene提交新版的详细实验方法,并补充了4项应当注意的问题。

88日,《自然》杂志网站发表一篇报道,详细记述了多国科学家对于韩春雨的NgAgo的争论。文章指出,来自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的科研人员表示实验不可重复。

1014日,河北科技大学就韩春雨实验结果受质疑作出书面回应称:已有机构用韩春雨团队技术实现基因编辑,具体信息会适时向社会公布。

评论:科学家“变坏”该怪谁?

从韩春雨说起:科学的“有罪推定”

韩春雨论文共同作者沈啸:若有问题不会逃避

河北科大:有机构用韩春雨技术实现基因编辑

高福院士:是否有真正的科学发现才是关键

新闻分析:争议性科研成果该如何调查

评论:学术共同体要在众声喧哗中勇于发声

饶毅邵峰就基因编辑新技术公开致信河北科大校长

韩春雨回应“13个课题组重复实验失败”

中青报:韩春雨的各级领导不妨慢一点

评论:到底怎么解决韩春雨“疑云”?

13位科学家实名呼吁对韩春雨启动调查

4)如上所述,从韩春雨论文质疑所提的向题看,联名质疑不是升级而是降级。说韩春雨造假、不是原创的说法站不住脚,没有证据的谩骂、攻击是没有用的。

另外,有些人认为名人、名家、名机构做不出来的研究,不是名人、名校、名机构怎么做得出来?即使做出来也没有人相信!显然这种论调是看不起韩春雨、也看不起土生土长的中国科技工作者。这种论调也是站不住脚的。

5)对论文质疑和学术争鸣的恰当做法,应该遵循国际惯例,质疑者应撰写文章请求学术刋物发表,最好是寄往《自然》子刊,论文作者应与刊物编辑沟通回应事宜。质疑本身一方面是质疑作者本人,文责自负是所有书刊出版规定;另一方面也质疑几位审稿人和编辑,甚至包括主编最后签署。另投它刊只能看作学术讨论,不能作为质疑论文看待。

这是学术平等、相互尊重。在中国应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方针。不能按张田勘文章所述的去做,那样是行不通的。

如今论文质疑和学术争议回归理性。所谓“自证清白”是不合适的。饶毅提出让外国人介入调查和判定也是不合适的,中国学术界和知识产权局不会让自己国家的创新交给外国人去审查。

议的焦点

1.争议什么?

质疑者与论文作者争议什么呢?从这篇科技通讯文章看,是讨论实验重复性问题。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实验的重复,是指用同一类、同一规格的样品、试剂严格按照论文中的实验规范和流程进行实验,想获得论文所发表的试验结果这其中涉及实验室条件、操作水平及一些技术细节,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会不会影响试验结果?!如今Protein Cell发表的这篇学术通信Burgess et al., 2016是想重复实验结果,文中给出的这些实验的数据表明,这二十几个实验室均无法重复出韩春雨论文中的结果,因此就在学术的平台上要求韩春雨给予一个清楚详细的答复。

2.争议的要点

a20不同实验室实验结果不能证明NgAgo具有任何基因组编辑活性。能否判定韩春雨试验就不能重复!?

b不需卓越的实验技能?或者说操作上有无奥秘的可能?

C)会不会因为NgAgo的活性对培养物中的支原体或细菌非常敏感,使实验不能重复或很难重复。

d所有的独立实验室的细胞会不会都被污染,因此原因而导致阴性结果。

e)  NgAgo的不确定性可能有哪些因素?如何形成共识?

f)  公布详细的原始数据是否意味着泄露商业秘密。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是否是两码事

g) 申请专利和发表文章本身是矛盾

h20位质疑者都是用相同类别的样品、相同测试规范和操作流程,而且20位质疑者实验窒条件和经验也被媒体说成是科学家,为什么不给出数据的重复性和不确定性?并对各个环节作不确定性原因分析。假若20位质疑者实验重复性非常好,也能反证韩春雨试验不确定性存在问题。遗憾地是这篇学术通信只说韩春雨说的不重复原因,自己的数据真能100%重复吗?令人生疑!

议的具体表现和实质

1.Burgess et al., 2016的学术通信提出:要求韩春雨澄清NgAgo相关的不确定性,并提供所有细节,复制初始结果。这种要求有合理的一面,这是因为《自然》刊物有规定,应保证实验能重复。这种要求不合理的一面是:刊物无权要求论文作者何时何地教会所有试验不能重复者。河北科大已经书面回应,试验能重复,会适时公布。
2.为什么韩的论文争议没完没了?笔者考虑有以下原因:

一是基因编辑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韩春雨已经指出:可以开发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应;

二.这涉及国家利益。韩春雨本人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远离新闻媒体,不接受采访。专心从事应用开发研究。决不是寻找别人不重复的原因,做无用功。

三.专利未授权前,应保密授权保护的内容。这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需要。

.基因编辑的应用可能带来惊人的变化。环球科学,2016年第10期,p50,“人类会修改自己的基因吗?”文中指出:默尔,奥维格( Kyle Orvvig)很想做一个实验。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实验“会把人们气疯了”。奧维格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专门研究和精子细胞相关的复杂生物学,尤其是雄性睾丸中特殊的“干”细胞如何产生精子。不过有时候,遗传缺陷却会阻止这些干细胞完成转化过程,从而导致男性不育。奥维格想做的实验就是用基因编辑技术修复干细胞的遗传缺陷,再把这些修复的干细胞植入不育小鼠,看看这能否成为治疗男性不育的潜在方法,男性不育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目前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治疗那些不产生精子的人。所以,如果奥维格可以证实简单的遗传修饰有效,就会强烈吸引数万名不能产生精子的男性,这也对试管婴儿( lVF)产业有很大吸引力。试管婴儿产业去年在美国的销售额达到20亿美元(全球销售额可能是这个数字的10倍)。

.理性看待学术争议,让这类事情远离“科技炒作”。按国际惯例处理这类事情!




https://m.sciencenet.cn/blog-1339385-1015656.html

上一篇:今日关注媒体干预学术
下一篇:王英梅的声相识别术与身份识别标记

21 许培扬 蔡小宁 李颖业 钟振余 侯成亚 蒋新颖 刘学武 蔡志全 李红雨 李久煊 王大岗 王林平 gaoshannankai lyhl2011 dialectic mathqa wcgakklgm wgq3867 nm2 sijin20120 nuobeier199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