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dh 谈生物、聊教育、记录生活

博文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真的下降了吗? 精选

已有 16354 次阅读 2017-1-15 16:14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研究生教育, 培养质量, 质量评价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真的下降了吗?

王德华

前几天的博文: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思考(1):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想强调我国当今的研究生教育中有两个因素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会有较大的影响:重视科研任务而忽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发表学术论文而忽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

有博友对文章中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请问国内研究生质量变差,研究水平与国际差距变大,这两个结论是从哪得出的,有什么数据支持?

我很欣赏这种较真的科学讨论的态度。从我的印象中,这种说法是有一些根据的,也有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研究调查报告,也有国家的教育统计年鉴,也有一些教育主管领导的讲话,也有导师们的观点,也有研究生们的观点等等。按说,证据是有的,可是数据在哪里呢?

仔细想一想,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下一个绝对化的结论是很难的。研究生培养是人的教育,一个人的群体总是有表现优秀的,有表现一般的,有表现差一点的,如果有样本的话,每个部分也有一个比例。这些数据在我国每年的研究生教育年鉴中应该是有的,但我手头没有。

所以,一旦较真起来,就不是一个简单问题了。我还是把博文的题目进行了修改:

    链接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因素的思考(1):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那么,我国当今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到底如何呢?有没有一个说法呢?记得读过一篇文章,作者总结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现状是:“知识多而智慧不多,欲望强而能力不强,学历高而境界不高。”

我抽时间查阅了几篇专业文献,发现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有些说法的,如:

李小青2007,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博士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剖析”一文中: 根据2005年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中的统计数据:(与前5年相比)51%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目前研究生质量出现了下降,24% 认为质量保持稳定,认为培养质量提高的占25%

袁本涛等2007)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的文章:目前我国研究生在学风、学位论文质量以及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表现较好,但与5年前相比, 生源质量、学位论文水准以及研究生的总体质量方面并没有大的提高, 甚至有潜在的下降趋势,而在创新性、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则表现较差。”

“(调查数据显示)有59%的导师认为, 5年前相比, 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基本持平,  12%的导师认为‘越来越差’, 另有11%的导师认为难以判断, 只有18%的导师认为‘越来越好’。”也说明 5年来,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没有明显提高。

如果从用人单位的评价看,“50%的用人单位认为有所下降。”用人单位认为, “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近5年来总体上不仅没有明显进步, 甚至还有所下降。”

“近年来, 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快速膨胀而培养条件没有相应改善的环境下, 总体质量保持基本稳定; 但与5年前比, 无论是生源质量还是学位论文质量,都没有大的提高,且五成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研究生的质量有所下降。”

赵卿敏2000,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我国培养的研究生, 书本知识较丰富,应试能力较强,而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不尽合理, 突出表现为创新能力较差和学术视野不广。”

不少文章认为:“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差,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致命弱点。”

这几篇文献相对陈旧一些,关于新的统计数据没有查阅到。我国近十年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应该还是快的,有突出的成绩,也会有些新的问题出现。由于考核方式、研究生毕业要求、各种奖励的评选等,论文还是一个最受关注的指标,所以我的文章中提出的两个方面,应该是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采取一些政策性措施进行纠正和引导。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何定义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生源、师资、条件、投入、待遇,科研能力、科学素质等等方面,都不是很容易定量的。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757-1027749.html

上一篇: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因素的思考(1):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贺科学网十周年:我与科学网一起成长

24 马臻 吕喆 李竞 刘全慧 梁洪泽 姬扬 史晓雷 李心诚 李学宽 徐耀 农绍庄 翁巨扬 信忠保 王安良 岳雷 梅卫平 彭真明 蔡庆华 罗春元 xlsd aliala cloudyou jimiyg tun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